主页--->m-save-000---> m-save-MY211-220 |
||||||||||||||||||||||
马涌文章保存 211-220 |
||||||||||||||||||||||
|
||||||||||||||||||||||
|
||||||||||||||||||||||
MY-211 60 - 70年代罕见的、未公开发行的埃尼奥·莫里康内电影原声音乐 |
||||||||||||||||||||||
发表日期 2018.5.29 |
||||||||||||||||||||||
60 - 70年代罕见的、未公开发行的埃尼奥·莫里康内电影原声音乐 近日网易云音乐平台上架了一张令人兴奋的《60 - 70年代罕见的、未公开发行的埃尼奥·莫里康内电影原声音乐》专辑(2CD Recording Arts 2X903 - Italy - 2014),由意大利电影独奏家与管弦乐团演奏(Solisti e Orchestre del Cinema Italiano)。该专辑在《音乐大师》2014年第6期“简讯”(韩文光先生翻译)中有所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chimai网站站长Didier Thunus先生撰写了专辑说明。当中的一些音轨名称在很多公开发行的电影档案,包括那些官方记录中都不存在。然而,并不意味着这些正在谈论中的作品不那么有趣,因为音乐名流通常与电影的成功息息相关,而非音乐本身的品质。这张CD试图揭开迄今为止未知的且难以获得的这些作品的面纱,探索了13部电影的原声音乐,其中两部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电视连续剧《乔万尼与埃维卢恰》和《无人知晓》。![]() ![]() |
||||||||||||||||||||||
MY-212 435部—埃尼奥·莫里康内电影配乐年表 |
||||||||||||||||||||||
发表日期 2018.6.26 |
||||||||||||||||||||||
MY-213 茶花女 |
||||||||||||||||||||||
发表日期 2018.7.6 |
||||||||||||||||||||||
茶花女 埃尼奥·莫里康内为古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配乐不胜枚举,如《娜娜》、《约婚夫妇》。不广为人知的是,莫里康内曾经为两个电影版本的《茶花女》谱写过原声音乐,两个版本都是基于法国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1848年的小说《茶花女》(La Dame aux camélias)改编。 在小仲马的原著当中,茶花女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灵感源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小仲马的短暂情人:巴黎最著名的妓女玛丽·杜普莱西(Marie Duplessis),其真名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Alphonsine Plessis)。 《茶花女》于1852年在法国巴黎的Vaudeville歌剧院首演。该剧很快就取得了成功,伟大的朱塞佩·威尔第立即着手将其改编为音乐剧《茶花女》(La traviata)。随后,这部经典的古典文学名著被搬上大银幕很多次。莫洛·博洛涅尼的《茶花女的真实故事》 1981年莫洛·博洛涅尼导演,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法国 / 意大利电影《茶花女的真实故事》。影片讲述了茶花女的原型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真实故事。![]() ![]() ![]() ![]() ![]() ![]() ![]() 古斯塔沃·塞雷纳的《茶花女》 1915年意大利导演古斯塔沃·塞雷纳(Gustavo Serena)执导的无声电影《茶花女》。该片由二十世纪早期最成功的无声电影明星之一弗朗西斯卡·贝尔蒂尼(Francesca Bertini)出演茶花女1。这部短暂的53分钟时长的默片展现了玛格丽特·戈蒂埃的生平。 1992年,在朱塞佩·托纳托雷的倡议下修复了该影片,大师莫里康内为此创作了一部新的配乐,同年发行了一个罕见的专辑(可惜我未能收藏它)。![]() ![]() ![]() ![]() |
||||||||||||||||||||||
MY-214 莫里康内为《娜娜》谱写的两个原声音乐 |
||||||||||||||||||||||
发表日期 2018.3.9 |
||||||||||||||||||||||
莫里康内为《娜娜》谱写的两个原声音乐
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曾经为两个电影版本的《娜娜》谱写过原声音乐,两个版本的《娜娜》都是基于法国作家埃米勒·左拉1880年的著名同名小说改编。
一部是1983年以色列导演丹·沃尔曼执导,德国演员卡缇娅·贝尔格(Katya Berger)主演,以英语对白的意大利色情电影《娜娜》(又名《娜娜:欲望》或《娜娜,娱乐场的关键》,英语标题“Nana, the True Key of Pleasure”)。影片讲述了天真无邪的少女娜娜来到巴黎托尼妓院,不过她很快学会利用肉体天真地得到她想要的东西。
![]() ![]() ![]() ![]() ![]() ![]() ![]() ![]() |
||||||||||||||||||||||
MY-215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口述冥想” |
||||||||||||||||||||||
发表日期 2018.11.13 |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的“口述冥想”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22年出生于艾米利亚 - 罗马涅大区的博洛尼亚,1975年卒于罗马的奥斯蒂亚海滩。他是一位意大利诗人、作家、导演、编剧、剧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和知识分子。 帕索里尼与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有过七次合作并建立了长期的友谊:大鸟与小鸟(1966年),女巫(与莫洛·博罗涅尼、维托里奥·德·西卡等共同执导,1966年),狂欢(戏剧,1968年),定理(1968年),爱与愤怒(与马可·贝罗奇奥、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等共同执导,1969年),一千零一夜(1974年),所多玛的120天(1975年,莫里康内担任音乐指导)。 1970年莫里康内被要求创作一首旨在纪念罗马作为意大利首都一百周年(1870年至1970年)的作品,为此他联系帕索里尼并邀请他用诗句表达他对罗马历史的看法和感受,帕索里尼在莫里康内的无调性音乐背景下朗诵了自己的诗句,名为“口述冥想”(Meditazione orale),音乐使用了1966年莫里康内配乐的《半个男人》(Un Uomo a metà)中的“命运挽歌”(Requiem per un destino)。“口述冥想”收录在2017年意大利发行的一张CD当中(CD blockNota - Italy - 2017)。00:00/05:17
帕索里尼的诗句、专辑封面及音乐 ![]() ![]() 《半个男人》专辑封面及音乐 ![]() |
||||||||||||||||||||||
MY-216“漓江曲”背后的故事 |
||||||||||||||||||||||
发表日期 2019.4.29 |
||||||||||||||||||||||
“漓江曲”是日籍华裔女歌手陈美龄(英文名:Agnes Chan)于1982年演唱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改编于1982年埃尼奥·莫里康内配乐的电视连续剧《马可·波罗》原声音乐中的“美龄之歌”(Canzone di Mai-Li)。
![]() ![]() ![]() ![]() ![]() ![]() ![]() |
||||||||||||||||||||||
MY-217 关于电影《红帐篷》版本问题 |
||||||||||||||||||||||
发表日期 2019.4.28 |
||||||||||||||||||||||
《红帐篷》(Красная Палатка / La tenda rossa)是1969年格鲁吉亚裔苏联导演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执导的苏联 / 意大利电影,这位导演的著名作品还有《雁南飞》(1957年)。该片是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第一部合拍影片,讲述了一个北极探险故事。其国际发行版时长121分钟;意大利发行版时长132分钟;苏联发行版分为上下两部分,时长149分钟。
这部电影的国际版及意大利版由埃尼奥·莫里康内配乐,是莫里康内与苏联 / 俄罗斯电影的首次合作(迄今为止,其与苏联 / 俄罗斯电影的最后一次合作是2004年的《潜艇沉没 - 72米》,72 метрa)。
苏联版由苏联 / 俄罗斯作曲家亚历山大·扎泽平(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Заце?пин / Aleksandr Zatsepin,生于1926年)配乐。
影片的国际版由派拉蒙影业出品,名为“The red tent”,字幕显示由埃尼奥·莫里康内配乐。截图如下:
![]() ![]() ![]() ![]() ![]() ![]() ![]() ![]() ![]() ![]() ![]() ![]() ![]() |
||||||||||||||||||||||
MY-218 约婚夫妇 |
||||||||||||||||||||||
发表日期 2018. |
||||||||||||||||||||||
前言:本文剧情部分摘自Patrick Bouster的文章《约婚夫妇:为一部名著而作的杰作》(I Promessi Sposi: A Masterpiece for a Classic),由王红梅翻译。引用该部分内容已经翻译者授权,在此特别感谢Patrick Bouster先生和王红梅女士。
约婚夫妇 1989年,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一台(Rai uno)播出了一部由萨尔瓦托雷•诺契塔导演,埃尼奥•莫里康内配乐的5集电视连续剧《约婚夫妇》。这部电视剧基于意大利作家亚历山德罗•曼佐尼1840年的同名古典文学名著改编。 这部小说因为其爱国主义与现代统一的意大利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成为了意大利复兴的象征。在小说中,曼佐尼假托他是以匿名作者转述的方式来描述米兰的现实编年史。他希望用一些基督教价值观念(现已无从考究,可能是指现在的道德、伦理)向人们展示恶有恶报,“心灵纯洁”的人总能实现自我拯救。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一种初始的探寻之后才会发生,这也阐释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因此,小说中人物所展现的生活,在所采取的行动和事件里,往往都不遂人愿地陷入困境。剧 情 这个情节复杂的故事发生在1630年左右的西班牙帝国统治下的伦巴第(米兰地区,曼佐尼童年生活的地方),靠近科莫湖。年轻的恋人伦佐•特拉玛耶诺和露琪亚•蒙黛拉决定结婚,但贵族少爷唐•罗德里戈为了一己私欲想要霸占露琪亚,他胁迫懦弱的神父唐•阿邦迪奥,不许阿邦迪奥为伦佐和露琪亚证婚。这对年轻的未婚夫妇只能离开村庄逃亡。露琪亚和母亲艾尼丝在克里斯托弗洛修士的帮助下来到蒙扎的修道院。人称“蒙扎的修女”的修道院院长吉特鲁德保护了露琪亚。通过她的回忆片段,我们得知了院长艰难的童年,成为修女后被逼婚,以及后来她如何凭远大的抱负和强硬的态度一步步地成为了修道院院长。吉特鲁德和其他修女们的生活片段也通过一些她们不为人知的角度(纪律严明,性,统治等)进行了展示。 与此同时,伦佐有些天真地去了米兰,试图寻求帮助。在罗德里戈的雇佣下,“无名氏”,一个充满暴力的黑暗领导者绑架了露琪亚。不久之后,他变得犹豫不决,备受良心折磨,对露琪亚充满悔意,最终放了这位天使。在遇见米兰大主教费德里戈•博罗梅奥之后,他追悔自己过去的行为,要求宽恕,公开宣布决定悔过自新。 在米兰,伦佐陷入了因食物匮乏和战乱所引发的暴乱与骚动之中。不管承认与否,他被认作暴乱领导人之一,只能被迫离开。该地区已经备受战争和瘟疫的摧残。再次回到米兰之后,伦佐发现了他的心上人正在类似那个时代健康中心的地方(传染病医院)。克里斯托弗洛修士在那里照顾着数不胜数的病人。恶少唐•罗德里戈也染上了瘟疫,奄奄一息。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这对约婚夫妇终成眷属。音 乐 埃尼奥•莫里康内为这部精彩的电视剧谱写了众多的主题音乐(也许唐•罗德里戈太卑鄙,不值得拥有一个主题音乐),这些主题与剧情紧密相连。在我看来,弄清楚这些曲目名称必将成为解读音乐的关键。 我们首先听到的是“约婚夫妇”主题:一个具有宗教意义的美妙动听的女声唱诗班合唱背景中加入了明亮的竖笛,随后是一段深沉的中提琴独奏,最后以竖笛和合唱结束。我认为这支曲子可以名列最优秀的电影音乐目录。 接下来是“蒙扎的修女”(专辑中还有一个变奏)。蒙扎的修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一个沉痛的、饱受挫折的、暧昧的女人;这个角色基于17世纪意大利一位真实的人物,莱瓦的玛丽安娜,即后来的维吉尼亚修女,其在《约婚夫妇》中名为“吉特鲁德”。其实早在1969年,莫里康内便为埃里普兰多•维斯康蒂导演、安妮•海伍德主演的意大利电影《蒙扎的修女》谱写过配乐;只是到目前为止,它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不过我认为“蒙扎的修女”是整个修道院的修女的主题音乐,对于修道院之外的人来说,修女的生活就是一个隐秘的世界。 在欣赏完这两个重要的主题之后,另一个重要的主题随之而来,“克里斯托弗洛修士与宽恕的面包”。该曲子是克里斯托弗洛修士的主题,它是一个醇厚美妙的中提琴独奏。克里斯托弗洛是一位勇敢而仁慈的修士,他竭力帮助伦佐和露琪亚,在剧中扮演了一个“父亲的形象”与道德指南的角色。克里斯托弗洛修士受洗礼时的名字是路德维哥,青年时期年少气盛。有一天,他与一个西班牙贵族发生争执,在打斗中他的老仆人克里斯托弗洛为了救他,死于西班牙贵族的剑下,他杀死了那个西班牙贵族。之后路德维哥在一个嘉布遣修道院疗伤,在此期间他的灵魂发生了转变,他以克里斯托弗洛之名(这个名字具有强烈的宗教意义,意为“基督的承载者”)成为一个修道士,公开请求取得死者的兄弟和家人的宽恕。因为他的善意行为,死者的家人想让他留下来吃晚饭,可是克里斯托弗洛渴望去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只要了一块面包作为重建和谐的标志。 “吉特鲁德”是蒙扎修道院院长吉特鲁德的主题,它以阴郁的中提琴独奏为主导,加入了唱诗班(其中的唱词由埃尼奥的夫人玛丽亚•特拉维亚撰写)和弦乐,是一支玄妙而神秘的曲子。 “讼棍”是一个次要的主题音乐,它是一支稍带讽刺的曲子。讼棍是莱科的一个律师,伦佐向他寻求帮助,但他唠唠叨叨地说了一番推搪的理由。 “雇佣军”带有明显的军事风格。此处的雇佣军(意语“Lanzichenecchi”,英语“Lansquenet”,德语“Landsknecht”)指神圣罗马帝国招募的德国步兵雇佣军,是十四世纪末至十六世纪欧洲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面包暴乱”是一支充满力量的曲子。当时的米兰食物匮乏,市民疯狂抢夺面包,引发了暴乱。接下来的“暴力与掠夺”也是同一主题。实际上它们源于1983年莫里康内配乐的法国电影《夜晚的贼》中的“对位法”(Counterpoints)。 美妙如期而至,“告别山峰”是一支由管弦乐担当的让人思绪万千的曲子。它曾经多次出现在莫里康内音乐会当中。“告别山峰”是《约婚夫妇》第八章的一个著名段落,是整部小说中最抒情的,批评家将其描述为散文中的诗。该情节讲述了罗德里戈觑觎美貌的露琪亚,于是他恫吓神父唐•阿邦迪奥,不许他为露琪亚和伦佐证婚,随后又派遣恶徒向伦佐暗下毒手。伦佐和露琪亚被迫亡命异乡。他们搭上小船经由美丽的科莫湖逃离了家乡。露琪亚回望波光粼粼的湖水和巍巍的山峰,想到她曾经住过的地方,禁不住悲伤哭泣。此处的山峰指Resegone(也称“Monte Serrada”),位于贝加莫和莱科的交界,是阿尔卑斯山的余脉。 短暂的“伦佐逃离”营造了一种紧张悬念的气氛。接下来的“洛瓦蒂”竟然是一支悠扬的曲子,以至于让我怀疑是不是曲目名称有误:根据小说第三十一章所述,洛瓦蒂(名为彼得•安东尼奥•洛瓦托,“Pietro Antonio Lovato”)是一个雇佣兵,正是他将瘟疫病源带入米兰,造成了瘟疫的蔓延。 “无名氏之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音乐。该曲子以阴沉悬疑的弦乐为主导,融合了令人不安的打击乐及合唱。无名氏是《约婚夫妇》中最复杂的角色之一,他是山寨的大寨主,一个充满暴力的黑暗领导者。罗德里戈雇佣他从蒙扎修道院绑架了露琪亚。不久之后,他备受良心折磨,放了露琪亚。最终在米兰大主教费德里戈•博罗梅奥的感化下悔过自新,竭力帮助逃难的难民。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支曲子与无名氏和博罗梅奥相关:“两支圣曲—圣曲1,费德里戈•博罗梅奥与无名氏”(Due Pezzi Sacri - I. Pezzo Sacro, Borromeo e L’innominato)。该曲子是莫里康內为《约婚夫妇》谱写的音乐(未收录在原声专辑中),之后用于其本人配乐的《帕索里尼,一桩意大利罪案》当中,名为“安魂曲”(Requiem)。莫里康内似乎特别钟爱这支曲子,2006年的《卡罗,教皇其人》中的“三个小片段(为三重奏和弦乐四重奏而作)”和“记忆”也是相同的主题。《约婚夫妇》中的红衣主教费德里戈•博罗梅奥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小说中他扮演了一个听证者的角色,象征着纯洁和灵性的基督教精神;他被描绘成基督的圣仆和一个智慧的人道主义者,在大瘟疫期间无私地为民众服务。 “雇佣兵到来”这支曲子与“雇佣军”有关,曲目名称中的“Lanzi”系意大利语“Lanzichenecchi”的缩写。 此时女主角的主题音乐“露琪亚”登场了,这支曲子是“约婚夫妇”主题的一个改编。露琪亚是17世纪伦巴第纺纱作坊的女工,一个虔诚善良的年轻女性。她代表着当时农民社会最纯粹、最简单的方面,也代表着最纯洁、最虔诚的宗教信仰形式,她面对每一件事件,始终信奉“主的旨意”。 接下来是“唐•阿邦迪奥”的主题。《约婚夫妇》中的唐•阿邦迪奥是一位神父,胆小懦弱、道德平庸,在剧中是一个讽刺的、可悲的喜剧性穿插角色,与勇敢的克里斯托弗洛修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主题音乐是诙谐的、调侃的。 “瘟疫”是一个宏大的主题音乐,它通过痛苦的弦乐背景下的唱诗班表现出来,似乎是一支挽歌。这场瘟疫指1630年的大瘟疫(Peste del 1630),通常称“米兰大瘟疫”,是1629年至1633年间肆虐于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鼠疫传染病,1630年大范围扩散,导致了大约一百万人口的死亡。 欣赏完众多的主题之后,这张专辑以美妙的“终曲”收尾了,舒缓的弦乐背景中加入了颂歌式的合唱。在经历种种磨难之后,露琪亚和伦佐这对约婚夫妇在克里斯托弗洛修士的见证下终于结婚了,恶霸罗德里戈也死于瘟疫,此时上天普降甘霖,冲刷着人世间的一切罪恶并带走战乱和瘟疫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曲目名称: 1 I promessi sposi / The betrothed / 约婚夫妇 2 La monaca di Monza / The nun of Monza / 蒙扎的修女 3 Frà Cristoforo e il pane del perdono / Friar Cristoforo and the bread of forgiveness / 克里斯托弗洛修士与宽恕的面包 4 Gertrude / 吉特鲁德 5 L'azzeccagarbugli / The shyster / 讼棍 6 I lanzichenecchi / The lansquenet / 雇佣军 7 La rivolta del pane / The bread riot / 面包暴乱 8 Violenza e saccheggio / Violence and looting / 暴力与掠夺 9 Addio Monti / Farewell to the mountains / 告别山峰 10 Fuga di Renzo / Renzo's escape / 伦佐逃离 11 La monaca di Monza / The nun of Monza / 蒙扎的修女 12 Lovati / The mercenary Lovati / 洛瓦蒂 13 La notte dell'innominato / Night of the Unnamed / 无名氏之夜 14 Arrivo dei lanzi / Arrival of the lansquenet / 雇佣兵到来 15 A Lucia / To Lucia / 露琪亚 16 Don Abbondio / 唐•阿邦迪奥 17 La peste / The plague / 瘟疫 18 Finale / 终曲 |
||||||||||||||||||||||
MY-219我只有幼稚的声音 |
||||||||||||||||||||||
发表日期 2019.8.15 |
||||||||||||||||||||||
我只有幼稚的声音 贝尔纳多·贝托鲁奇和尼内托·达沃利为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扶灵。 罗马,1975年11月5日 智慧绝不会, L'intelligenza non avrà mai peso, mai 也不会权衡公众舆论的判断。 nel giudizio di questa pubblica opinione. 即使面对集中营的鲜血, Neppure sul sangue dei lager, tu otterrai 你也会从我们国家数以百万的灵魂中得出 da uno dei milioni d'anime della nostra nazione, 明确的判断,彻底的愤慨: un giudizio netto, interamente indignato: 虚无的想法,虚幻的激情, irreale è ogni idea, irreale ogni passione, 这个民族已经分裂了几个世纪, di questo popolo ormai dissociato 他们温和的智慧让他们活着, da secoli, la cui soave saggezza 从未得到释放。 gli serve a vivere, non l'ha mai liberato. 展露我的脸庞,我的孱弱— Mostrare la mia faccia, la mia magrezza - 提高我幼稚的声音— alzare la mia sola puerile voce - 不再有任何意义:我已经习惯了懦弱。 non ha più senso: la viltà avvezza 以可怕的冷漠, a vedere morire nel modo più atroce 看到别人以最残忍的方式死去。 gli altri, nella più strana indifferenza. 即使我死了,它也会伤害到我。 Io muoio, ed anche questo mi nuoce. |
||||||||||||||||||||||
MY-220 如果打电话 |
||||||||||||||||||||||
发表日期 2019.9.2 |
||||||||||||||||||||||
如果打电话 “如果打电话”(Se telefonando)是1966年5月意大利著名女歌手米娜(Mina Mazzini)为一档无线广播“气氛调节”(Aria condizionata)演唱的一首流行歌曲。米娜绰号“克雷莫纳虎”,出生于1940年,是上世纪60至70年代中期意大利电视综艺节目的主打人物和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其以三个八度的音域及女高音的灵活性闻名于世。 该歌曲系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內作曲,格戈•德•奇亚拉(Ghigo De Chiara)与毛里齐奥•科斯坦佐(Maurizio Costanzo)作词。它是一支由小号,哈尔•布莱恩(Hal Blaine)风格的鼓乐,弦乐,60年代欧洲波普女声合唱和密集的次音速长号构成的复杂巧妙的曲子。其主题只有三个音符,取材于马赛一辆警车的警笛声。 |
||||||||||||||||||||||
|
||||||||||||||||||||||
2023.8.1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