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morriunion-000 --> morriunion-003-000 --> morriunion-003b-001
莫迷网联音乐总顾问杨大林先生,杨冬女士专拦B-参考资料:媒体的有关报道-1
 
001-杨大林:虔诚的音乐布道者
http://www.jrj.com  2007年01月17日 18:04 《中国电子商务兰丝绒
 
未曾和他谋面,却已经深谙他的声音。当你随意拨弄手中的电视遥控器,他的声音总会在频道转换间传入耳膜。杨大林,一个从小以学外语,当同传为梦想的人,不想在一次机缘中闯入了音乐的世界,从此与声音结缘。

  音乐——“乌云中的蓝空”

  本来约好去杨大林家里采访,这样可以让他在熟悉的环境中放松心态,畅所欲言。不巧没能成行,于是见面的地点改在了梅地亚酒店的大堂吧。他来了,宽边牛仔帽,暗红碎格围巾,透出一股艺术气质。找位坐下,我们直奔主题。

  “音乐对我一生的影响太大了。”只这一句他便不语,看得出他内心的澎湃。稍事休息,他重拾话题。当时我并不知道,他内心世界里那扇他最愿意开启,可却又最怕开启的大门被我无意间推开了,当他再一次说到音乐对他生命的影响时,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出生于1949年10月,赶上了兵团插队......那是一段文化稀缺的日子,对于我来说,不能求知,毋宁死。”那年他20岁,血气方刚,为了不沉沦为命运的奴隶,他策划了一次“胜利大逃亡”。偶然的机会,他听到了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创作的交响曲——《命运》、《悲怆》、《英雄》,仿佛就是他个人经历的写照。虽是第一次接触音乐,震撼却直入心底。“坎坷的经历赋予了我超越年龄的悟性”,杨大林自豪地说,“听大师的音乐于我就如同参禅,参悟人生,参悟自我,在我心里,这样的传世之作只能跪着听。”

  虔诚的音乐布道者

  或许人们以为喜欢古典音乐的人如果不是出身世家,也一定有着不同寻常的底蕴,然而杨大林却总是宣称自己是个“三无人士”。“我没有学历、没有文凭、没有职称。我唯一拥有的就是一点知识和文化,但我讨厌庸俗,特别是对亵渎音乐尤其不能容忍。”

  杨大林最为骄傲的就是自己在古典音乐领域里的自学成才。自从迷上了古典音乐,他不放过任何一次聆听的机会。在他看来,没有知识的储备听古典音乐简直就是对牛弹琴。“我不仅去欣赏旋律,感受指挥的魅力,我最渴望的是解构音乐,破解它其中的故事,甚至希望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为此,他像海绵一样,源源不断地攫取着。

  《秃鹰的三天》,Sydney Pollack执导,拍摄于1975年。10年后,影片中一段不起眼的萨克斯旋律触动了杨大林,让他发现了音乐与镜头结合后所营造的无尽内涵。这让他激动,因为他找到了自己音乐生命延伸的方向。从此,他从古典音乐“发烧友”(尽管他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转变为借助视觉手段推广古典音乐的“布道者”。在他的发起和策划下,“交响银幕——经典音乐与电影画面的蒙太奇”诞生了。从找片儿,到音乐解说词的撰写,他一切都亲力亲为,力求准确、权威。“艺术,没有了学术就只能是娱乐。”

  海涅说:“语言静止的所在是音乐的开始”,不过杨大林就是要把音乐的美妙用语言传递,“这是挑战,可其乐无穷。”

  音乐中提炼的宽容

  采访接近尾声的时候,杨大林心扉也完全敞开。话题渐渐离开了音乐,走进他的生活。他聊起了他太太和即将出世的儿子(他如是说),一脸的幸福,和刚才的激昂判若两人。“我有一个美女+才女的太太。她有很多崇拜者,知道吗?我不仅不会嫉妒,反而为此骄傲。”说话间,他的手机响了,是栏目催他去配音。其实采访前,他一个下午都在工作,现在听说要全盘重来,他依然文雅的答应了。30年来在音乐中的浸染,和艺术大师们无数次的“心灵沟通”,在他内心沉淀为宽容和善良,而他总是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些准则。对于杨大林,圈子里的朋友这样评价他:“He is something.”(见这里)

 
上一页   下一页
 
2009.6.30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联系信箱 E-mail 867549420@qq.com    © 2003 hw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