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morriunion-000 -->morriunion-002-000 -->morriunion-002-008-3
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
Warmly congratulate to proclaim the founding of "China Ennio Morricone Fans Association" in Beijing on may 24,2009
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热烈祝贺"中国Ennio Morricone音乐爱好者联谊会" 2009.5.24日在北京宣告成立
"莫迷网联"第一届理事会成员专栏(首刊)
002-008 张朝的专页-3
张朝的资料
上图: 张朝近照
 
个人简况: 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现从事银行业务。
邮箱地址: xtfje@hotmail.com
 
张朝理事提供的杨大林 杨东专题音乐节目的宝贵历史录音资料-002
编者注: 本站从张朝理事的文章中得知他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曾对杨大林老师的许多节目作了录音.由于本站曾多次寻找这些文件,所以我们即和他进行联系,希望他能向我们提供这些宝贵的资料,并得到了他的欣然支持.但由于年代已久,而且近来他的电脑也出了一些故障,因此找出和整理这些文件还需要一些时间.目前他已上传了第一批三组文件.本站将于此栏陆续于以发表.欢迎关注
2006年11月19日录制的北京音乐台(调频97.4兆赫)世界优秀电影音乐赏析"系列节目
银海乐波-电影 安娜 卡列尼娜音乐赏析-续
001-关于电影 安娜 卡列尼娜
美国电影《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简介  
安娜 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
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1997年4月4日出品
制片人:布鲁斯·达维(Bruce Davey)。
导演:柏纳德罗斯(Bernard Rose)
主演:苏菲玛索(Sophie Marceau)
西恩·宾(Sean Bean)
艾尔菲·摩里纳(Alfred Molina)
莎丝琪·亚威克曼(Saskia Wickham)

剧情: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剧中的苏菲·玛索:
  《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传世名作,曾五度被改编成电影。葛丽泰·嘉宝和费雯丽都曾经出演过莎翁笔下这位悲剧女主角的形象,尤其是葛丽泰·嘉宝的安娜形象更深刻留在人们记忆中,这位好莱坞银幕“女神”创造的安娜形象成为不可逾越的世纪神话。
  而这一次,苏菲·玛索的表演诚然出色,然后和嘉宝相比仍相形见绌。可能外形上就比较吃亏,具有东方特质的苏菲看起来实在不像一个俄国人。其次,剧本本身的一些局限,减轻了苏菲塑造的安娜的悲剧性,着力在安娜的情欲上着墨,这样一来,也限制了苏菲挖掘角色的深度。
  当然,人都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众多客观原因之下,苏菲的表演仍具可观性,苏菲在片中的表演,可谓不得不失。

  看点:
  《安娜·卡列尼娜》五度被改编成电影,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女主角安娜的美丽芳姿和惊世爱情。本片是最新版本,而且请来法国首席美人苏菲·玛索扮演安娜。
   相对于传统文学中的《安娜·卡列尼娜》,影片淡化了安娜所处的周围世界对她的有形无形的束缚,而是把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描述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段惊世婚外孽情。
  本片导演贝纳·罗斯是拍宫廷感情片高手,他的《不朽情真》(又译做《永远的爱人》)讲述贝多芬一生情史,以优美的风格获得一致好评。
  影片全部在俄罗斯实地拍摄,场景宏大,19世纪俄罗斯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场面以及美人靓衫,都给人以视觉上的直观美感,让令人心动的安娜被所有精美细节烘托着,讲述一个凄美无限的动人爱情故事。(这里)

 
------------------------------------------------------
 
影评-1 永不褪色、永具魅力的安娜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在这些人物中,惟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无不与死亡主题有关。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显示的一样,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是惟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姻(爱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赋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内涵,正是这种压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绌;正是这种被唤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辽沙都黯然失色。
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当小说中写到渥伦斯基在赛马会上摔下马来,安娜因失声大叫而暴露了“奸情”之时,对丈夫说出下面这段话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托尔斯泰对这种激情真是太熟悉了,我们不妨想一想《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复活》中的卡秋莎,还有蛰伏于作者心中的那头强壮的熊——它的咆哮声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1)《安娜·卡列尼娜》作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传世名作,曾五度被改编成电影。美国米高梅公司1935年拍摄,葛丽泰·嘉宝和费雯丽都曾经出演过莎翁笔下这位悲剧女主角的形象,尤其是葛丽泰·嘉宝的安娜形象更深刻留在人们记忆中,这位好莱坞银幕“女神”创造的安娜形象成为不可逾越的世纪神话。
2)1947年费雯丽版的安娜,同嘉宝一样获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费雯丽把自身的混合气质赋予她扮演的每一个角色,甜蜜可人的外表包裹着倔强的内心,并且潜伏着一丝丝的疯狂。
3)前苏联莫斯科1968年拍摄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前苏联人民演员萨莫依洛娃扮演的是不容错过的安娜。看到的只是这部电影的VCD版,效果很不好,可是并不妨碍安娜呼之欲出夺目的美。在站台上,一直在心里对自己说“再看看她”的渥伦斯基,不顾一切向安娜表白:“您知道,您在哪儿,我就在哪儿。”很少有女人能抵抗住这样的情感,即使是认为自己“更懂人情世故”聪慧的安娜。在当时“有情人是荣耀,付出真情就要被耻笑”的社会现实里,诚实的安娜走上了一条和乐于偷情的贵夫人们完全不同的路,为自己的爱情付出了家庭、儿子、社会地位甚至生命的代价。这是所有喜欢安娜的人爱上她的理由,包括渥伦斯基和一眼就看出安娜诚实自然品性的列文,包括我们。在深情稀缺的今天,像安娜一样去爱似乎是更不可能的事了。
4)具有和费雯丽相似的混合气质的是被称为法兰西之花的苏菲·玛索,她扮演了安娜最新的银幕版,摄于1996年,公映于1997年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DVD版的中文译名是《爱比恋更冷》,还有的译成《浮生一世情》。导演伯纳德·罗斯曾说:“安娜过去多次被搬上银幕,但这一次却不同以往。”除了“这是第一部在俄罗斯全景拍摄的西方电影”,还有什么“不同以往”呢?与火车有着不解之缘的托尔斯泰,让他的女主人公安娜搭乘了一趟完整的爱情火车之旅,从起点到终点,从爱情的生发到爱情的毁灭,火车,牵引着安娜飞翔和坠落。在画面、色彩拍得很漂亮、很好看的1997年版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里,火车在安娜命运里的角色被演绎得无以复加。黝黑锃亮的笨重火车吐出的白色的蒸汽此时竟然有了飘渺的妩媚,白烟散去,正要上火车的西恩·宾和正下火车的苏菲·玛索有了第一次深深的对视。伯纳德·罗斯避开了托翁安排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擦肩而过,以西方人更直接的方式让人们享受了一次对视之美。当安娜开始享受爱情的甜美,画面远景中奔驰的火车欢快又轻盈,就像安娜的心。在安娜的噩梦中,甚至,在影片最后的慢镜头里,安娜以飞翔的姿势缓缓扑向火车,影片里的火车从来都不是残酷恐怖的怪物,相反和坚硬粗糙有种对抗的诗意和凄美。这种空灵轻盈的风格只属于西方人眼中演绎的俄罗斯。
和她本人一样,苏菲·玛索的安娜具有无可置疑的美,并且她做到了一点:不需费力就能使人们想起原著中提到的安娜———“她看上去很像一个二十来岁的女郎”。这和苏菲·玛索个人气质有关,清秀的面容上,永远执拗的眼神,还有随时会爆发的情绪。这种单一和缺乏节制,使苏菲·玛索的安娜美丽动人之外,便是别有风韵。
那个“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安娜,“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谁是这样的安娜呢?(这里)
---------------------------------------------------
影评-2
《安娜.卡列尼娜》电影由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改编,电影好像有多个版本,不过我看的是苏菲.玛索主演的那部,觉得她长得实在很漂亮很有气质。安娜本来是个外表看来幸福的女人,她有丈夫,有儿子,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她端庄娴淑,是一个好妻子,如果没有意外,那么她会一直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可是她遇到了佛洛斯基,一个年轻而前途无量的军官,他们初次在火车上相遇的那刻成为电影的经典镜头。在一次次相遇和接触中,佛洛斯基爱上了安娜,一个有夫之妇,虽然知道这样,但是他还是无法自拔。面对着佛洛斯基的追求,起初安娜还是保持着清醒,坚持着她作为别人妻子的责任和义务,但最终她没能抵抗住佛洛斯基带给她的熊熊激情。也许可以说,安娜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是勇敢的,但是同时她也在激情的追求中失去了很多,然后不断的走近奔溃。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最终放走了妻子,抛夫弃子的安娜和佛洛斯基过上了一段幸福的日子,他们相信着只要两个人相爱就能得到幸福。但是现实并不允许他们的幸福持续下去,安娜虽然离开了她的家庭,但是对于儿子的思念却越来越强烈,卡列宁不允许她看望儿子,她失去了儿子。在失去儿子的悲伤中,安娜吸食着药用的鸦片,精神开始出现不正常,变得越来越歇斯底里。争吵不断在安娜和佛洛斯基之间发生,佛洛斯基开始变得无法忍受她,爱情的激情迅速熄灭,幸福是如此的短暂,最后佛洛斯基离开了安娜。最终,安娜在火车的铁轨上结束了自己年轻而悲剧的生命,她对着上帝说道,主啊,请原谅我所有的错,她的身影跃下月台,成了落幕。其实我并不怎么喜欢安娜这个角色,很多人可怜同情她,在俄国那样压迫剥削的背景下,她追求着自由的爱情,而最终的结局只是带来了一个悲剧。但是我却觉得安娜和佛洛斯基的爱情是比较自私的,他们燃烧激情,却不曾想过这样做会给自己带来怎么的后果,最终悲剧的结尾也是情理之中。安娜和佛洛斯基相信只要相爱就能幸福,觉得他们两人真是想的够简单的,爱情并不是那么单纯的事,在现实的社会当中,不知会遇到多少的阻碍与束缚。看完《安娜.卡列尼娜》,让我觉得,有的时候,爱的激情会让人走近死亡。还有比较喜欢的是电影的背景音乐,那钢琴的音乐很好听。(这里)
-------------------------------------------------------
影评-3 关于原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世界文学的巍巍群山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这几座高峰比肩而立的俄国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是一位有思想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博学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安娜·卡列尼娜》是他的一部既美不胜收而又博大精深的巨著。
  
○小说内容

  在世界文坛中堪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并肩而立的作家当首推列夫·托尔斯泰。他那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之一,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受到举世瞩目的认同。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女主人公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的哥哥奥布朗斯基公爵已经有五个孩子,仍和英国家庭女教师恋爱,因此和妻子多丽闹翻,安娜从彼得堡乘车到莫斯科去在莫斯科为哥嫂调解,在车站认识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渥伦斯基毕业于贵族军官学校,后涉足于莫斯科社交界,以其翩翩风度得到了多丽的妹妹吉提的垂青,但他只与她调情,并无意与她结婚。
  而深爱着吉提的康斯坦丁·列文也从乡下来到莫斯科,他打算向吉提求婚。但早倾心于渥伦斯基的吉提却拒绝了他的求婚,她正想象着与渥伦斯基将来的幸福生活。渥伦斯基是一个身体强壮的、黝黑的男子,有着一副和蔼、漂亮而又异常沉静和果断的面孔。他的整个容貌和风采,令许多贵族小姐倾心。
  在他看到安娜的一刹那,那刻被安娜所俘虏,他在薛杰巴斯大林基公爵家的舞会上,向安娜大献殷勤。而吉提精心打扮想象着渥伦斯基要正式向她求婚,在吉提眼里,安娜·卡列尼娜是那样的出众:“她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带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在舞会上……”
  吉提发现渥伦斯基和安娜异常地亲热,这使她感到很苦闷。安娜不愿看到吉提痛苦,劝慰了兄嫂一番,便回彼得堡去了。随后渥伦斯基也来到彼得堡,开始对安娜的热烈的追求,他参加一切能见到安娜的舞会和宴会,从而引起上流社会的流言蜚语。起初,安娜还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不久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
  安娜的丈夫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是一个“完全醉心于功名”的人物。他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他责备妻子行为有失检点,要她注意社会性的舆论,明白结婚的宗教意义,以及对儿女的责任。他并不在乎妻子和别人相好,“而是别人注意到才使他不安”。
  有一天,安娜与丈夫卡列宁一起去看一场盛大的赛马会,比赛中渥伦斯基从马上摔了下来,安娜情不自禁地大声惊叫,卡列宁认为安娜有失检点,迫使她提前退场。安娜无法忍受丈夫的虚伪与自私“我爱他……我憎恶你……”。卡列宁考虑了决斗但又怕死;离婚又损名誉,考虑再三最后决定“不能因为一个下贱的女人犯了罪的缘故使自己不幸”,于是他要安娜维持表面的夫妻关系。 安娜 卡列尼娜的封面
  安娜已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在她分娩时,由于产褥热而感染重病,拍电报给到边远省份去调查的卡列宁,卡列宁匆匆赶回,但心里希望妻子早点死掉,安娜在昏迷中呼唤卡列宁的名字,请求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深受感动,原谅了她和渥伦斯基的背叛。
  由于卡列宁的令人吃惊的宽厚,渥伦斯基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劣、渺小。安娜的爱情和自己的前途又是那么的渺茫,绝望、羞耻、负罪感使他举起了手枪自杀,但没有死。死而复生的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更加炽热,渥伦斯基带着安娜离开了彼得堡,他们到国外旅行去了。
  在奥勃朗斯基家的宴会上,列文与吉提彼此消除了隔阂,互相爱慕。不久他们结婚了,婚后他们回到列文的农庄,吉提亲自掌管家务,列文撰写农业改革的论文,他们生活很幸福美满。
  旅行了三个月,安娜感到无比的幸福,但她却以名誉和儿子为代价。归国后,她没有回家,而是住在旅馆里,由于思念儿子,在儿子谢辽沙生日那天,偷偷去看他,天真无邪的谢辽沙不放妈妈走,他含着泪说:“再没有比你更好的人了。”
  他们返回彼得堡,遭到冷遇,旧日的亲戚朋友拒绝与安娜往来,使她感到屈辱和痛苦。渥伦斯基被重新踏入社交界的欲望和舆论的压力所压倒,与安娜分居,尽量避免与她单独见面,这使安娜感到很难过,她责问道:“我们还相爱不相爱?别人我们用不着顾虑。”
  在一次晚会上,安娜受到卡尔塔索夫夫人的公开羞辱,回来后渥伦斯基却抱怨她,不该不听劝告去参加晚会。于是他们搬到渥伦斯基的田地庄上居住。渥伦斯基要安娜和卡列宁正式离婚,但她又担心儿子将来会看不起她。3个月过去了,离婚仍无消息。
  渥伦斯基对安娜越来越冷淡了,他常常上俱乐部去,把安娜一个人扔在家里,安娜要求渥伦斯基说明:假如他不再爱她,也请他老实说出来,渥伦斯基大为恼火。一次,渥伦斯基到他母亲那儿处理事务,安娜问他的母亲是否要为他说亲,他要安娜不要诽谤他尊敬的母亲,安娜认识到渥伦斯基的虚伪,因为他并不爱他的母亲。
  大吵之后,渥伦斯基愤然离去,她觉得一切都完了,安娜准备自己坐火车去找他,她想象着现在正和他母亲及他喜欢的小姐谈心,她回想起这段生活,明白了自己是一个被侮辱、被抛弃的人,她跑到车站,在候车室里接到了渥伦斯基的来信,说他10点钟才能回来,她决心“不让你折磨我了”,起了一种绝望而决心报复的心态,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感伤。
  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把安娜生的女儿带走了。渥伦斯基受到良心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最后以安娜,沃伦斯基和凯蒂,列文做对比,对比了两个家庭的截然不同的结局。
  
○小说书评

  《安娜·卡列尼娜》巨大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使得这部巨著一发表便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托尔斯泰并没有简单地写一个男女私通的故事,而是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俄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并由此来鞭挞它的不合理性。作品描写了个人感情需要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冲突。1877年,小说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这个资产阶级妇女解放的先锋,以自己的方式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真诚的爱情,虽然由于制度的桎梏,她的悲剧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但她以内心体验的深刻与感情的强烈真挚,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剧性命运而扣人心弦。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胆大的作风以及华丽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张力给这本旷世之作赋予了生命。也让后人能够记住它,不需要太多的理由。
  《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而到1873年托尔斯泰才开始动笔。这是他一生中精神困顿的时期。最初,托尔斯泰是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但随着写作的深入,原来的构思不断被修改。小说的初步创作不过仅用了短短的50天时间便得以完成,然而托尔斯泰很不满意,他又花费了数十倍的时间来不断修正,前后经过12次大的改动,迟至4年之后才正式出版。这时,小说废弃的手稿高达1米多!"全部都应当改写,再改写",这是托尔斯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显然,一部《安娜·卡列尼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
  正是在作者近乎苛刻的追求中,小说的重心有了巨大的转移,安娜由最初构思中的"失了足的女人"(她趣味恶劣、卖弄风情,品行不端),变成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真正的爱情与幸福的"叛女"形象,从而成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反抗精神的女性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首次成功地采用了两条平行线索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拱门式"结构,并在心理描写上细致入微、精妙绝伦。小说中那大段的人物内心独白,无疑都是现实主义描写的典范。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树起了一面高耸入云的丰碑。另一方面,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他说:“托尔斯泰在自己的作品里能提出这么多重大的问题,能达到这样大的艺术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了一个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来各国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动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读者,这正说明安娜形象的艺术生命力是不朽的。
  
○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是说,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似乎无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
  在我的学生中间,对托尔斯泰不屑一顾的大有人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学生,依我看他的导师是一名颇有学问的俄国文学专家,不知何故,该生却对恩师颇为不满,提出是否可以转到我的名下,让我给他指导。我问他为何要更换导师,他便列举了原导师的几个罪状,其中一条是:他竟然让我去读什么《安娜·卡列尼娜》。可见,在这些言必称美国的学生们的头脑中,老托尔斯泰显然已经是一个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对他说,导师就不必换了。因为如果我当你的导师,第一本推荐的书恐怕还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而且我也认为,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它也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纯粹、那么完美。顺便说一句,列夫·托尔斯泰并不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但他的文体的精美与和谐无与伦比,这并非来自作者对小说修辞、技巧、叙述方式的刻意追求,而仅仅源于艺术上的直觉。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在这些人物中,惟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无不与死亡主题有关。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这部作品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展开个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显示的一样,作者对现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至少涉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是惟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姻(爱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赋予的安娜的性格中,我以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内涵,正是这种压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绌;正是这种被唤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辽沙都黯然失色。
  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当小说中写到渥伦斯基在赛马会上摔下马来,安娜因失声大叫而暴露了“奸情”之时,对丈夫说出下面这段话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托尔斯泰对这种激情真是太熟悉了,我们不妨想一想《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复活》中的卡秋莎,还有蛰伏于作者心中的那头强壮的熊——它的咆哮声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
  马丁·杜伽尔曾认为,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现隐含其中的"真实"。但我却倾向于认为,从根本上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尤其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其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多有雷同之处,他的观念的疆域并不宽广,他的素材也不丰富,但这并不妨碍托尔斯泰的伟大,正如塞万提斯的狭隘主题并不妨碍《堂吉诃德》的伟大一样。小说的真实来自他的智慧,敏感而浩瀚的心灵,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诚实。维特根斯坦在读完《哈泽·穆拉特》以后曾感慨地说:“他(托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作者简介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托尔斯泰的作品纵然其中有反动的和空想的东西,但仍不失为世界进步人类的骄傲,他已被公认是全世界的文学泰斗。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编辑本段]●电影一《安娜·卡列尼娜》  
(这里)

002-以下是这个节目的两段录音
序号
内容
录制时间
时长
右击下载
001
1997俄美合拍电影"安娜 卡列尼娜"音乐赏析续-1
2006.11.19
22'42"
002
1997俄美合拍电影"安娜 卡列尼娜"音乐赏析续-2
2006.11.19
22'58"
由于本站自有空间限制,以上资源请到“莫里康内爱好者社区”登录后下载,谢谢合作
003-在线收听这两段录音
001-1997俄美合拍电影"安娜 卡列尼娜"音乐赏析续-1
----------------------------------------------------------------
002-1997俄美合拍电影"安娜 卡列尼娜"音乐赏析续-2
----------------------------------------------------------------
004-美国电影 "安娜 卡列尼娜在线播放
01-美国电影 "安娜 卡列尼娜" 英语 中文字幕 53'17"(优酷)
02-美国电影 "安娜 卡列尼娜" 英语 中文字幕54'30"(优酷)
 
上一页         下一页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联系信箱 E-mail 867549420@qq.com    © 2003 hw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