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时候,上海总是有很多会展、大型活动,周围也有人会去参与其中,成为一名志愿者。那时的我,真是懒散,虽有人动员,仍是没有参与其中。离“志愿者”最近的一次,是大三下的那次摩托GP的志愿者,在某人的怂恿之下,几乎就要去了,最后竟然因为不愿意翘课而放弃了,想来真是可笑。
而人生第一次当志愿者,就是大手笔,一年之期,如果不算上出发前的培训期间充当为志愿者服务的志愿者。在当初提交的报名表中,“志愿者经历”那一栏有很大的空间,我竟然是完全的空白。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根本不具备当这一年志愿者的资质。
如今,当志愿者成为了生活本身,原来的那个我,又去了哪里?
到了这个地方,志愿者的原初意义越发显得模糊了,沦为了公务部门的免费劳动力。
前些天被单位抽调去当中越边贸会的志愿者,更加体会到了“志愿者”的庸俗化倾向。
人员的冗杂,表现在会场布置的志愿者基本多余的尴尬角色,缺乏明确的分工和规划,组织者想到什么工作就一窝蜂而上,然后作鸟兽散,典型的中国式办事风格。绝大多数时间的无所事事,单方面要求志愿者要有奉献精神,听从组委会的安排。志愿者被看成是一群无足轻重可以任意差遣的小卒子。“志愿者”在这里被“异化”成了物的存在,被“庸俗化”了。
混乱不堪的交易会结束后,才发现在交易会中,志愿者是一个完全被漠视价值的群体。与“工作人员”混在一起低效地做一些搬运工作,大部分时间的闲置。相对于兴师动众地每天包车开上几个小时来到这里的代价,雇用一些当地的体力工人,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甚至更为节省。
唯一有些价值的开幕式接待工作由于秩序维持的失败,一而再再而三涌入会场的无票群众宣告了组委会组织工作的大失败。值得我们庆幸的是没有人员伤亡。
其实,交易会大半展区的空置已经说明了这本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集会,花了相当多的纳税人的钱,举办了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街天”(相当于每个乡镇隔三岔五的“赶集”)。重要的是,向所有的人展示了这样的一场政绩,有关的铺张浪费、以及更为无耻的摊派集资都隐藏在盛况背后,不足为外人道也。
当然,真正的大宗交易不是没有,只不过是在谈判桌上进行的,与这个“盛会”无关。
这些从各单位抽调的志愿者,四天的志愿服务,终极的功用在于证实组委会试图告诉上级和公民的一个观点:这个交易会是一场国际化的盛会,而志愿者就是作为大型会展所必需的时髦玩意。即便志愿者最终不过是一个摆设。
还好,大部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纳税被挥霍的公民,享受了这一场热闹。
在我而言,至少见证了一场闹剧式的“盛会”,有了对“盛会”的思考。而且,当了一回“国际化会展”的志愿者,可以弥补“志愿者经历”上面的那一片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