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底,团委管财务的某人,电话开始响个不停。
“这个,你看,我们加油站的油款该开了吧?”“不就两千多块嘛,等等,年底给你们。”
“我们XX饭店的帐也该开了吧?”“嗯,年底的时候过来给你们开掉。”
“你看,到年底了,我们要给员工发奖金了,团委的帐可以来我们文印店开掉了吧?”
……
加油站、汽修厂、饭店、超市、文具店、文印店,各行各业,只要有经常性的固定支出的地方,尤其是靠近政府大楼的几乎所有店面,都开始催讨欠款了。
团委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水衙门,不敢乱打白条,但也没少打;团委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清水衙门,钱是要开的,也是要拖的。
当初签白条时,大笔一挥,拍拍屁股走人,何等风光。想我,也不时被支使去哪里哪里拿什么东西,然后签在团委的帐上,也算是留了不少名。想来自己也是罪孽深重。
“白条”,是以团委这个公务部门的公信力为担保的,可这种公信力又是随时随地被践踏的。我们听过多少公务部门打白条不还钱的血泪史?据我所知,县城里面有一些饭店就是因为这样导致资金周转不畅,轰然倒闭。
没有来到这里,光凭新闻报道绝对想象不到白条的普遍程度,在这里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于代币券的东西。当Q币被质疑威胁以人民币的流通为基础的金融秩序时,更为普遍的白条问题,往往被忽略了。
对此,文件不是没发,规章不是没写。有什么用呢?从中央到基层,官僚体制这个庞然大物早就把它的meaning吃了下去,最后成为一纸空文。
白条,说明这里还是一个讲究公序良俗的熟人社会,说明这里诚信未失。这或许是唯一的借口了吧。可惜,打白条的主体不是一般的民众,完完全全是官方色彩。
最后的结果——套用尤努斯的伟大证明“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往往证明了“民众总是比政府更讲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