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m-master-000-->m-master-039-3 |
PC |
||||||||
站长手记-039-3 (接039-2) |
|||||||||
|
|||||||||
介绍三首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外国圆舞曲-3 |
|||||||||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 (在满洲里的原野上 ) (接 039-2) |
|||||||||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 Na sopkah Manchzhurii |
|||||||||
In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
|||||||||
接下来介绍最后一首曲子“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五十年代时我们就叫它“满洲里圆舞曲”。现在看资料也有很多不同的中译名,这里我们就使用它的最广泛的中文名“在满洲里的山岗上”
|
|||||||||
所以说它是“给人以强烈感受“是由于它既不同于《乘风破浪圆舞曲》那种随风而舞,踏浪而进的愉悦,也不同于《黑龙江的波浪》那种铿锵有力,勇往直前的亢奋。它表达的是一种沉淀于内心深处,难于一言说尽而又呼之欲出的情感;说它是“令人萦绕心头”是由于五六十年之后,我仍然念念不忘地想听这首曲子。而在查阅了网上丰富的资料以后,更加验证了我这种多年来挥之不去的遐想。对于经过九死一生而幸存下来的作曲家,祖国,个人,使命,战斗,拼搏,牺牲,命运,怀念......各种各样的命题,就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你不可能用简单的言辞来述说,而只有音乐,才能给予表达。
|
|||||||||
这就难怪这首曲子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日俄之战,一战,二战....人类社会无休无止的战乱,它却从俄罗斯走向全世界,受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命运的各种各样人民的喜爱。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政治观点不同,但无论何时何地,既使你很幸运地远离战争,但每个人仍然都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遇到类似的命题。而这首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这些复杂的情愫。您看看下面由赫沃罗斯托夫斯基演唱的这段视频下面观众的表情时都会受到它的感染。就是我这样已经垂垂暮年的80老人,在回首往事的时候,听听这样的音乐,依然可以舒展内心的许多情结。所以我相信,会有更多的朋友喜爱它。愿它能与您长远相伴。
|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主要来自百度百科) |
这是一首军歌,是沙俄时代的作品。曲作者И.Шатров沙特洛夫,词作者玛西斯托夫,写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们。曲子本身非常动听。但俄罗斯式的淡淡阴郁和乐曲诞生的时代和缘由总会让人联想起了那段悲惨的历史。每次闭起眼睛听到“满洲里”的旋律,想到的倒不是 那座小小的、当年非常沉闷闭塞的边境上的城市,而是不知为什么,总是会令人浮想起安娜.卡列尼娜和沃伦斯基在庄园舞会上情投意合、翩翩起舞的场景。 |
重温《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俄罗斯经典歌曲 (这里) |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曲作者И.Шатров沙特洛夫,词作者玛西斯托夫,写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为纪念死去的战友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圆舞曲优美的旋律曾是舞厅的首选曲目,文革期间的中文改编版又流行于远离家乡怀念亲人的知青中。由于历史的原因使此歌原唱至今不能在国内播放,但好的音乐作品总能冲破任何围栏而流芳百世的。今天重温并聆听这首深沉又略带忧伤的原创音乐作品,仿佛更能体会俄罗斯民族文化底蕴及已经逝去的历史和青春。如下原唱由国际著名的俄罗斯男中音歌唱家德米特里. 赫沃罗斯托夫斯基演唱和俄联邦军乐团演奏等不同风格版本的链接。 (日俄战争是指1904-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了侵占中国东北和朝鲜,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
****************************************** |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Russian: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 Na sopkah Manchzhurii) is a haunting waltz (i.e. a waltz composed of mostly minor notes and sub-4th octave arrangements) composed in 1906 by Ilya Alekseevich Shatrov.[1] The original and orchestral arrangement is written in E-flat minor while the folk arrangement is in F minor. The original title of the waltz was "The Mokshansky Regiment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and referred to an incident during the Battle of Mukden, the disastrous final land battle of the Russo-Japanese War, when the Mokshansky Infantry Regiment was encircled by Japanese forces for 11 days, during which it sustained considerable casualties. Shatrov served in the regiment as bandmaster and composed the tune on returning from the war. While the regiment was stationed in Samara in 1906, he made the acquaintance of Oskar Knaube (1866-1920), a local music shop owner, who helped the composer to publish his work and later acquired ownership of it.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achieved colossal success and Knaube boasted of having published some 82 different editions of the piece.[2] So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the poet Stepan Petrov, better known by the pen-name of Skitalets, provided the lyrics which contributed to its wider success. The original words concern fallen soldiers lying in their graves in Manchuria, but alternative words were adapted to the tune later, especially during Second World War. During the 1990s the song was featured in two films. In Nikita Mikhalkov's Urga Close to Eden (1991), the drunken lorry driver Sergei has the notes tattooed on his back and later sings the song in a nightclub, with the band playing from his back. Then in the British-American Onegin (1999) it was used anachronistically as the tune played at Tatiana's naming day. |
简译:
“在满洲的山丘”是一首给人强烈感受,令人荣绕心怀的华尔兹。1906年由沙特罗夫 (Ilya Alekseevich Shatrov)谱曲,原来的管弦乐是E小调,而民间使用的是F小调。
此曲原名是“满洲山上的莫克善斯基军团”,指的是在奉天(Mukden, 今沈阳)战役中的一次战斗,为期11天。当时日本军队包围了莫克善步兵团,它是日俄战争中(笔者注: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参见百度百科)俄罗斯一次灾难性的陆战。在此期间,他们遭受了巨大的伤亡。当时沙特罗夫在该军团担任军乐队指挥,他从战场归来以后谱写了此曲。后来1906年该军团驻扎在萨马拉,他认识了一位当地的音乐商店老板奥斯卡·考纳(Oskar Knaube,1866-1920年),他帮助作曲家出版了他的作品,后来获得了它的所有权。 “在满洲的山丘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据考纳说这件作品已经出版了82个不同版本。在此曲出版之后不久,诗人斯蒂芬·彼得罗夫(Stepan Petrov)提供了使其更为广泛成功的歌词。原来是为了悼念埋葬在满洲里墓地的阵亡将士的歌词,替代为更为广泛普遍适应的歌词,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在20世纪90年代这首歌被用在在两部电影当中。一部是1991年由尼基塔·米哈尔科夫导演的“乌尔加接近伊甸园”(Urga Close to Eden); 另一部是1999年的“英裔美国人奥涅金”(the British-American Onegin)。 |
********************************* |
世界经典歌曲《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作者 吴锦标) |
歌曲《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简介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In the hills of Manchuria),又名《满洲里山岗》、《在满洲里的小山上》等,是一首有着传奇经历的俄罗斯歌曲。创作于上世纪的1906年,玛西斯托夫作词,伊利亚.沙特洛夫作曲,由俄罗斯著名歌唱家德米特里.赫沃罗斯托夫斯基演唱。本歌是作者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阵亡的214号莫克尚后备兵团战友而创作的一部经典音乐作品。1905年,沙俄的214号莫克尚后备步兵团在中国沈阳与日军对峙,遭到重重包围,形势危急。在敌众我寡,弹药用尽之际,指挥官下令掌旗手和军乐队带头向前冲。受到军乐的鼓舞,士兵们军心大振,上刺刀和日军进行肉搏拼杀。终于突破封锁杀出血路。整个团4000名成员,只有700人存活,而带队冲锋的军乐队,只剩下7人(包括本歌的曲作者,时任莫克尚团军乐队指挥)。本歌原名为《在满洲山岗上的莫克尚团》,因歌名中的“满洲”带有殖民色彩,而莫克尚团奔赴前线之前又曾在中国满洲里驻守,故本歌于1945年改为现名。这首歌曲的旋律深沉、舒缓,歌词悲壮而又带有忧伤,将怀念为国捐躯战友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歌曲在苏联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后,曾广泛流传于俄罗斯大地,许多电影和戏剧都将其作为配乐,该曲旋律还被改编成为了经典圆舞曲。本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东北地区非常流行,是一首深受人民欢迎和喜爱的优秀曲目。 |
词作者简介 |
玛西斯托夫(Marci Stow J),男,俄罗斯人,俄罗斯沙俄时期的著名词作家。他是经典歌曲《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词作者。(其他资料暂缺)。 |
曲作者简介 |
伊利亚.沙特洛夫(Ilya. Saudi Arabia Ralph),男,俄罗斯人,俄罗斯著名作曲家。他是经典歌曲《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的曲作者,曾任俄罗斯沙俄时期的俄陆军214号莫克尚后备兵团军乐队指挥。(其他资料暂缺)。 |
演唱者简介 |
德米特里.赫沃罗斯托夫斯基(Dmitri Hewo Ross Torfs Ki.),男,俄罗斯人,1962年10月16日出生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俄罗斯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他1982年到1986年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高等艺术学校学习,1986年起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歌剧院演出。1987年得到葛令卡奖章并进入列宁格勒基洛夫剧院,1989年在英国卡地夫声乐大赛中得到第一名,同年在伦敦举行独唱会,并在法国尼斯演唱柴科夫斯基《黑桃皇后》,1993年在芝加哥演唱威尔第《茶花女》。他的人气极旺,又值中年,极具魅力,现今活跃在国际歌剧舞台。 |
在线视频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赫沃罗斯托夫斯基演唱 03'34") >>>>>> |
在线视频 苏俄电影中的“在满洲里的山岗上”(安娜 卡列尼娜和沃伦斯基在庄园舞会上 02'41") >>>>>> |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 歌词
|
山上轻雾笼罩, 草原上青青的牧草, |
************************************* |
——来自专辑《Старинные вальсы》(老华尔兹) |
在俄罗斯有这样一首悠久的圆舞曲,曲名《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英译《On the hill of Manchuria》,中译:《在满洲里的山岗上》),是一位沙俄军乐队少校为纪念在日俄战争中牺牲战友所写下的。这是一首20世纪的名曲,在苏联有名,在世界有名,在50年代的中国也有名。50年代的中国,中苏交好,除了科学技术,双方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多交流。那时,全国盛行苏联的圆舞曲。在那时流行的曲目有《在水波上》、《阿穆尔河之涛》以及这首《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等等。《在满洲里的山岗上》是那时家传户晓的圆舞曲之一,曾经家传户晓的名曲,这些年来,在网络和音乐都如此繁荣的今天,几乎听不到,也很少有人提到。 虽然在中国这首曲子似乎被遗忘,但在这首曲子的母国,经过了一百一十年,即使在今天,《在满洲里的山岗上》在俄罗斯的几乎每一支管弦乐队的曲目单上仍然占有一席之地。很难想象,这首圆舞曲仍然拥有经久不息的活力。说到圆舞曲,大家一般会想到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斯特劳斯,以及那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蓝色多瑙河》。相比之下,这首在俄罗斯极具影响力的圆舞曲,却是由一位名不经传的军乐队指挥谱写的。他的名字叫伊利亚·阿列克谢耶维奇·沙特罗夫,曾在满洲(今东北三省)的山区作战,于1906年写下了该曲。 1885年4月1日,伊利亚·沙特罗夫出生于俄罗斯帝国的一个小镇——泽梅尔扬斯基的一个退伍士官家庭中。当他还是一个男孩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音乐天赋,他通过自学习得了演奏巴拉莱卡琴和手风琴的技巧。他的父亲去世后,伊利亚前往驻华沙的格罗德诺轻骑兵团指挥部进修音乐。年轻的音乐家很快学会了击鼓和演奏管乐器。1900年,他应指挥官的要求考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三年来,在军乐指挥系的学习很快就过去了。1903年,伊利亚以一名军乐队指挥的身份毕业,并被分配到驻扎在兹拉托乌斯特的第214“莫克尚”步兵营。 |
伊利亚不仅是一个音乐天才,在1904年夏天他还被授予“勤勉服役”勋章。因日俄战争,伊利亚所在的部队改组成了第214“莫克尚”团,开赴满洲作战。该团参加过多次战斗,包括著名的辽阳战役。1905年二月,“莫克尚”团参加了奉天战役(奉天,即今沈阳),部队在战斗中遭到长达十一天的包围。在第十一天,部队准备突围,军乐团为了振奋士气决定在战场上进行演奏,伴随作战部队一起突围。在进行曲的旋律下,士兵、指挥官、军乐团一齐跟随飘扬的军旗突围。虽然突围成功,但部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大多数军乐团成员在激烈的白刃战中阵亡,而伊利亚存活了下来。 |
1906年春天,“莫克尚”团回到了俄罗斯。在切尔索斯托姆,部队安葬了在战斗中阵亡的军乐团同志。也是在那时,为了纪念逝去战友,伊利亚开始谱写他人生中第一首圆舞曲。 9月,部队转移到了萨马拉。在城市公园中的阅兵仪式中军乐团第一次演奏了“在满洲里山岗上的莫克尚团”。很快,伊利亚的曲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首圆舞曲在俄罗斯迅速蔓延。之后,作曲家奥斯卡·费里波维奇·科诺比在萨马拉和伊利亚会面,帮助伊利亚对曲子进行润色以及准备发行事项。发行时,曲名改用了一个更简短的标题——《在满洲里的山岗上》。到了1911年,曲谱已经转印了80多次。在那时的俄罗斯,几乎每一台留声机都回荡着“在满洲里的山岗上”那悠扬而悲伤的旋律。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能超越它的作品,在国外有人甚至称之为俄罗斯民族的圆舞曲。能与它抗衡的,只有同一时期马克斯·亚维列维奇·柯西创作的“阿穆尔河之涛”(又译《黑龙江之涛》,阿穆尔河即黑龙江)。 在1917革命之前,这首圆舞曲有数个版本的歌词,不过最著名的还是诗人作家斯特潘·加伏利洛维奇·彼得罗夫(笔名:流浪者)所撰写的歌词。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曲目配套的歌词经过了改写。因伊万·科兹洛夫斯基的演奏以及其众多一线乐团的演出,这首圆舞曲的意义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达到了新的高峰。 在20世纪末,这首曲子也出现在了银幕中。1991年,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蒙古精神》(Ugar - Close to Eden)中出现了该曲。《蒙古精神》获得1993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以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1999年英美合拍的《奥涅金》(改编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也出现了《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不过,让如今国内大多数人知晓该曲的应该是2008年的俄罗斯电影《布列斯特要塞》。《布列斯特要塞》在配乐上采用了《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作为影片的主旋律。 |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被称为俄罗斯民族的圆舞曲,笔者认为一点不错。曲子本身非常动听,那忧郁、悲伤但又充满了力量的曲调就像俄罗斯民族一样,不仅体现了俄罗斯文化中委婉忧伤的情结,还表现了俄罗斯人坚强与不屈的精神特点。每当笔者闭上眼睛欣赏这首曲子,脑中浮现的不是苍月下荒凉的山岗,也不是远方山丘上的那棵白桦树,而是红军战士和爱人在布列斯特翩翩起舞的情景…… |
后记: 1.关于《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的中文译名问题 之前笔者向朋友推荐这首曲子,这位朋友就认为译名中的“满洲里”是满洲里市(内蒙自治区呼伦贝尔的直辖县级市,原称“霍勒津布拉格”,蒙语意“旺盛的泉水”)。其实不然,这里的“满洲里”是俄语“Маньчжурии”的音译,转译成英语的话则是“Manchuria”,即“满洲”也就是当时对东北三省的称呼。 2.曲名《在满洲里的山岗上》 当时奥斯卡·F·科诺比在准备出版的时候曲名还是《在满洲里山岗上的莫克尚团》。由于出版的标题框有字数限制,所以曲名改成了《在满洲里的山岗上》 谨此文纪念《在满洲里的山岗上》诞生一百一十周年
|
下面是“在满洲里山岗上”的试听 |
002-在满洲里山岗上(手风琴演奏 02'41")>>>>>> |
下面介绍一些演奏此曲的视频 |
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电子版 02'41")>>>>>> |
[音乐]在满洲里的山岗上(俄联邦国防部军乐团 03'04") >>>>>> |
[音乐]在满洲里的山岗上(维瓦尔第乐团 03'17") >>>>>> |
14.9.15天津大学悉尼巴拉莱卡俄罗斯民乐团 (03'12") >>>>>> |
手风琴独奏《在满洲里的山岗上》(02'11") >>>>>> |
胜利日70周年—— 布列斯特。相同的地点,.... (00'32") >>>>>> |
1999年英美合拍电影“奥涅金”中的《在满洲里的山岗上》(01'40") >>>>>> |
以下是YouTube的视频 |
Ilya Alekseevich Shatrov -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02'52") >>>>>> |
The Hills of Manchuria (英文歌词 English subs) (02'21") >>>>>> |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чжурии -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悼念俄日战争中阵亡的士兵 "Brest Fortress" Film) (02'50") >>>>>> |
"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Old Russian Waltz).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 (俄罗斯三角琴 02'39") >>>>>> |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 (02'47")>>>>>> |
Олег Погудин "На сопках Маньчжурии" (纪念一战100周年 03'20") >>>>>> |
******************************************** |
您还可以自行在百度或者YouTube等处搜索"在满洲里的山岗上" 或者"On the hills of Manchuria" 会有更多的选择可用 |
************************************** |
最后,作为本文的结束,再为大家附上一首非常优美的华尔兹“秋梦圆舞曲”/ Autumn Dream / Осенний сон |
笔者注: 这是一首由英国作曲家1909年创作的非常优美的圆舞曲,有趣的是它在俄罗斯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流行。以至于后来很多人都以为它是一首俄罗斯歌曲。相对于在大西洋暖流环绕中的英国而言,这首温馨,醇厚,并带有一点深沉和忧郁的华尔兹,在地处严寒,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找到更多的知音,这也许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
秋之梦(古老的圆舞曲) |
这首圆舞曲的作者阿契博尔德·乔伊斯(Archibald_Joyce 1873-1963)是位英国人,最初是作为舞蹈乐队的钢琴手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的。他组建了一个私人舞蹈团在英国各地演出,大受欢迎。他亲自担任乐队指挥,他的乐队被《剑桥20世纪音乐史》评为“英国当代一流的舞蹈乐队”。焦伊斯也创作了许多舞蹈音乐,像《秋之梦》(1908)、《爱的梦幻曲》和《回忆》(1909)以及《梦想》(1911)等乐曲使作者赢得了“英国圆舞曲之王”的美誉。
1909年,焦伊斯作为指挥家带领乐队和女歌唱家爱伦·苔瑞去欧洲各国演出。在此期间,他到过俄国。他的圆舞曲尤其是《秋之梦》,受到俄国人的热烈欢迎,以至于后来竟被当作“古老的俄罗斯圆舞曲”广为流传和演奏,乐谱出版了不计其数,唱片大量发行,还被改编成各种器乐曲(如巴扬手风琴曲)。西方国家知道《秋之梦》据说是因为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豪华邮轮上的乐队反复演奏的正是这首乐曲。 器乐曲《秋之梦》后来有了填词版本,多达十几种。最早一个填词版本(1913)的作者是菲·卡萨特庚-罗斯托夫斯基公爵(题献给奥尔伽·塔乌贝男爵夫人)。30-40年代,还有维克多·博柯夫、瓦吉姆·马尔柯夫和瓦西里·列别杰夫-库马契的填词。 俄罗斯诗人伊萨柯夫斯基创作的诗歌《在靠近前线的森林里》和叶甫图申珂创作的诗歌《华尔兹之歌》都提到这首著名的圆舞曲。俄罗斯摄制的影片(例如1973年的电视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还往往采用这首乐曲作为俄罗斯人的思乡曲。《秋之梦》在俄国的知名度远胜于在焦伊斯的祖国。 摘自《薛范60年翻译歌曲选》P.501 (见这里和这里) |
秋之梦 (秋梦圆舞曲)Осенний сон/Autumn Dream Waltz [英]阿契博尔德·乔伊斯 作曲 1.又见秋色,枫叶转金黄, 2.这首圆舞曲, 听过多少遍, 3.我又感到心涛的翻腾, 4.在这夜晚,音乐响亮, 5.就这夜晚,有缘结伴, 6.小巷有我童年的温馨, |
下图: 简谱及中文歌词(见这里) |
“秋梦圆舞曲”的试听 |
管弦乐 (05'57") >>>>>> |
手风琴 (03'43") >>>>>> |
女声独唱 (03'57") >>>>>> |
在线视频 |
管弦乐队 (03'47")>>>>>> |
手风琴 (03'43") >>>>>> |
管弦乐队 (05'39") >>>>>> |
以下是YouTube的视频 |
Адмиралтейский оркестр Вальс "Осенний сон" (管弦乐队 Джойс 05'11") ) >>>>>> |
О. Джойс. Вальс "Осенний сон". Обр. Г. Шендерёва. Исп. А. Скляров (巴杨独奏 04'22") >>>>>> |
Старинный вальс "Осенний сон" (女声独唱 03'56")>>>>>> |
Эдуард ХИЛЬ Songe d'Automne (Осенний сон) (男声独唱 02'57")>>>>>> |
此文全文完,谢谢关注
|
站内百度搜索
|
2017.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