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m-perpersonal-000-->m-personal-024

莫里康内爱好者个人专栏-024

迪迪埃 图努斯的最新创举

他经历了为电影《诺斯费拉图》重新配乐的整个过程
DIDIER THUNUS
上图:迪迪埃 图努斯 (Didier Thunus)
20200308 最新动态:IMDB已将 Didier Thunus 列为“Nosferatu”的一位作曲家
Nosferatu-Didier Thunus
Didier Thunus
他是此片问世98年以来陆续涌现的17位作曲家之一,也是在2006年的14年以后再次出现的一颗新星
为了大家可以结合电影场景欣赏这些音乐,我已请迪迪埃把他的视频,音频发给我,下面就是这部电影“诺斯费拉图”。其视频存放于本站的国内空间
1922年无声电影“诺斯费拉图 /Nosferatu " 2019年由迪迪埃 图努斯重新谱曲并模拟配乐 时长 86'09"(如果您的手机浏览器不能播放,请在电脑上观看。也可以任意右击以下两个地址下载这个视频自行播放(01 中国空间 FLV格式 400M; 02 美国空间 MP4 格式 441M)
如果您可以打开YT,您也可以点击这里直接进入YT的窗口观看更欢迎您在那里为迪迪埃朋友留言点评
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些配乐的内涵,本站请迪迪埃为此专门写了一个说明(全文请见此页底部),包括他对每首乐曲的详细解释,我已经把它们译为中文并列入曲目表中
迪迪埃电影配乐的全部曲目表
在本站论坛的这个页面,您可以更方便的同时浏览和收听)
序号
曲名及试听
时长 (电影开始)
迪迪埃的说明
01
1:31 (00:00)

开场白宣布了威斯堡小城即将出现的悲剧。主题是管弦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不祥和令人不安。它的名字来源于给奥洛克伯爵起的名字:“死亡鸟”.

02
2:56 (01:32)
哈特在花园里采了些花献给他的妻子。音乐是平和而忧郁的,因为恋人的态度已经感觉到他们一些即将到来的麻烦。
03
2:51(03:30)
房地产经纪人、哈特的老板克林看到奥洛克伯爵的一封信,他想在威斯堡买一处房产。他让哈特去特兰西瓦尼亚的城堡见那个潜在的买家。奥洛克伯爵令人难忘的主题首次出现,尚未完全发展
04
3:18(06:38)
听到这个消息,艾伦很伤心。音乐是悲伤和不幸的。(这首音乐由埃弗肯特在其首张专辑《幻想之桥》中以“朱利亚苏拉巴萨”的名字出版。)
05
4:19( 09:54)
当哈特向东进发并在一家旅馆过夜时,主题又回来了。蝙蝠飞行的声音效果似乎预示着吸血鬼快速接近,我们正在进入吸血鬼的领地。
06
3:46(14:10)
哈特和他的随行人员翻山越岭,由于知道在后面等着旅行者的是什么,所以他的同伴们不肯再往前走,音乐活泼而充满活力,反映了哈特的心境,他依然不觉得危险。
07
4:05(17:56 )
哈特继续独自前行,被另一辆驿站马车接走,车上有一个奇怪的人。他现在感到恐惧。他来到城堡,受到奥洛克伯爵阴森森的欢迎。
08
2:38( 21:31)
在城堡里,哈特对这里的气氛和主人的态度感到非常不安。当他无意伤到手指时,奥洛克伯爵伸手去接触那些开始流淌的珍贵血液。这首实验性的乐曲传达了一种压迫感和难以忍受的紧张感。
09
4:30( 24:06)
哈特不知道自己夜里发生了什么,独自在城堡里醒来。当他看到为他准备的丰盛早餐时,脖子上的被叮咬的事很快就被忘记。他后来出去给艾伦写信。音乐欢快乐观,反映了哈特重拾自信的一面,也让观众在经历了前戏带来的不安之后得到了些许的解脱。
10
3:18( 27:26)
然而,当夜幕降临,邪恶的念头又回来了,尤其是当奥洛克伯爵对哈特奖章上艾伦的照片表现出不健康的兴趣时。这架钢琴让人想起艾伦的性格,但这一次旋律是不稳定的,令人感到沮丧。
11
4:31(29:15)
哈特发现自己成了奥洛克的囚犯,无法逃脱后者的第二次袭击。在几英里之外,艾伦感觉到了危险并提醒她的照看者。伯爵的主题现在以加倍的形式出现。
12
2:54(34:57 T)
第二天早上,哈特发现了奥洛克睡觉的棺材。当伯爵自己踏上旅程时,他发现了一条逃跑的路,并受到恐吓和伤害:棺材,包括他自己的棺材,都装在一辆马车上,后来装在一个木筏上。音乐狂乱而混乱,呼应着哈特痛苦的心境。
13
4:37(37:47 )
哈特已经被送到医院,在那里他从伤痛中恢复过来。音乐以慢板的形式伴随着他的治疗和受到的折磨。
14
2:41( 41:42)
科克的态度促使医生把他关闭起来。他歇斯底里,失去控制,宣布他的“主人”的所在地。这音乐离奇和独特,描述了那个疯子的古怪行为。
15
4:34(44:22)
艾伦在海滩上焦急地等哈特一个人。当她收到心爱的人的来信时,她的朋友们试图使她振作起来,给她的生活带来一些新的曙光。为了强调埃艾重新燃起的希望,音乐似乎没有那么痛苦。
16
3:27( 47:34)
哈特已经康复,他意识到在奥洛克找到他妻子之前,他必须赶快回家。奥洛克上船了,哈特骑马开始长途跋涉。第一批关于鼠疫流行的新闻报道已经发布。音乐传递出一种危险的感觉
17
3:33(1:00:44)
在把船上所有的船员都干掉以后,奥洛克已经抵达威斯堡并寻找他的新房子。他身边的老鼠开始在城里蔓延。哈特设法在同一天晚上到达他的家。音乐试图传递团圆的喜悦和不断上升的威胁
18
4:03(1:03:30)
地方当局发现瘟疫流行的危险,并召集市民要求他们把自己锁在家里。有节奏和持久的音乐伴随着当局的调查过程,然后向民众宣布疫情。
19
3:31(1:09:05)
但是受害者开始出现。尽管哈特已经回来,但是艾伦每天都感到奥洛克伯爵的出现和他对她的咒语,这使她越来越不安。这一幕让“死亡之鸟”主题得以整体展开。
20
4:16( 1:12:44)
随着人口的增加,这个城市正处于疾病的笼罩之中。当棺材被运过街道时,音乐变成缓慢而不祥的行进。
21
3:15(1:15:43)
人们正在寻找一只替罪羊,在科克跑遍全城并逃跑时追赶他。整个城市都疯了,狂野的音乐凸显了这种集体的疯狂。
22
2:56(1:18:38 )
艾伦再也不能忍受,她决定把自己交给吸血鬼。她让哈特去请医生,然后给奥洛克发了个信号。当伯爵开始品尝埃伦的血液时,“珍贵的血液”的主题又回来了。
23
4:36(1:21:26)
奥洛克在冲动中忙着吸血,他却没意识到太阳正在升起,他终于化为青烟而消亡。哈特和医生来得太晚:艾伦死在她丈夫的怀里。电影结束了,揭示出最后终于制止了瘟疫的蔓延。
关于迪迪埃和他的新作
迪迪埃 图努斯(Didier Thunus) 是我们的老朋友,全球莫里康内爱好者经常关注的比利时CHIMAI网站的站长,“MAESTRO"莫里康内专题电子杂志的创办人,在全球莫里康内爱好者的圈子里为大家熟知和尊敬。凡是长期关注我们网站的人应该对他并不陌生。他作为一位西方的莫里康内资深爱好者,从幼年起就开始追随莫里康内,对于莫里康内的作品有独到的研究和深厚的功底,甚至可以称其为莫里康内知识的百科全书。早在2007年,为了研究“Chi Mai"这首乐曲的来龙去脉,我就得到了他的热情帮助并和他建立了友好关系,之后的十几年时间可以说来往不断。2013年,他和法国的帕特里克 布斯特二人毅然接手宣布停刊的MSV纸质杂志,并改为MAESTRO电子杂志, 为所有会员免费提供,坚持到现在已经8年,其奉献精神不得不令人敬佩。关于这些往事,请见我的另一篇记载。这里就不多说了
2020年伊始,在我们互相交流2020莫里康内资源库情况的过程中,他在邮件中告诉我一个信息:他有了新的创作
Didier Thunus
在邮件中他还提到他的第一张专辑,这使我想起那是2016年由他(作为埃弗肯特 / EverKent) 创作并正式发行的第一张CD--"Bridge of Illusions" (幻想之桥)
"Bridge of Illusions" (幻想之桥)
这张CD共有12支曲子,全部由管弦乐队以各种不同的乐器演奏。美仑美奂,意境缥缈。静静听下去,确实能带你进入幻想之乡。从中也可以领略到它的音乐功底,非同一般
 
这次他又有了新作,我确实很有兴趣。我仔细看了他的邮件。知道了他的希望,助老朋友一臂之力,是令人非常高兴的事。我看了他发来的截图和网址,起初对那个标题“Nosferatu"还有点不太明白, 由于我的电影,音乐知识所限,这个名词我是第一次看到,似乎是个人名,也许是个专用名词。他给的那几个链接都很难打开,尤其是近些天,也许是冠状病毒疫情的干扰,这网络非常糟糕。。折腾了一两个小时,才看到了YT的页面慢慢,慢慢地展开
我试着播放那个视频,打开极慢,走了几分钟就再也不动了。我只好仔细看下面的说明,终于渐渐明白,这个"Nosferatu"是一部1922年由德国著名导演茂瑙 (Murnau) 执导的,全长86'09"“的无声电影,现在由迪迪埃重新为其谱曲和配乐,全部共有28个乐曲,按电影播放的时间顺序命名。 帖子发布时间不到一个月,于2019年12月30日。这里还有一个链接介绍了这部电影的来源(FEED)。打开以后可以看到那里很热闹,自2015年12月发布以来观看次数已达 173,206次,下面有177条评论。发帖者做了一个说明是: (简译) 高清重拍蓝光版。译名为:恐怖交响曲。是一部1922年的德国表现主义恐怖电影,由 F.W.Murnau 导演。这部电影源自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但未经授权改编,由于制片厂无法获得这部小说的版权,所以名字和其他细节都发生了变化。斯托克的继承人就改编电影一事提起诉讼,法院裁决要求销毁影片的所有副本。然而,诺菲拉图的一些版画幸存下来,这部电影被认为是一部有影响力的电影杰作。截至2015年,这是《烂西红柿》有史以来第二受好评的恐怖电影
按照我的习惯,首先是到IMDB看看. 搜索“Nosferatu",一下子竟然冒出107个结果,由此似乎可以感到一股热浪扑面而来。1922年的这一部排在前面
Nosferatu
接着我打开那个由茂瑙导演的1922年电影的页面,看到了这部电影。它的剧情介绍极度简练:Vampire Count Orlok expresses interest in a new residence and real estate agent Hutter's wife. (吸血鬼伯爵奥洛克表示对一个新的住宅和房地产经纪人哈特的妻子有兴趣) 。下面显示评论用户达到410人,由此可以看出它是一部热门电影
Nosferatu (1922)
接着我打开演职员表,在那里发现为此片谱曲的作曲家从1969-2006竞达16人之多。这样多的作曲家竞相为其谱曲,我不知道这在西方是否是作曲家们展现才能的一个热门方式?在迪迪埃为这次的新作为我们大家写的那篇介绍性的文章里(见此页底部),您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Nusic by
看过IMDB的资料给我一个深刻的印象,这部电影在西方似乎是很出名的,尤其是对于作曲家以及喜欢默片和恐怖片的人。不过我确实是孤陋寡闻,那么它在中国的情况如何呢?我带着探索的心情在百度中搜索这个 Nosferatu,出乎我的意料,这部电影同样在很多网站都有介绍,它的中文名是“诺斯费拉图". 例如见这里: 0102 03040506 ......
豆瓣网站的介绍是这样的:布特(古斯塔夫·冯·沃根海姆 Gustav von Wangenheim 饰)是一家不来梅地产公司的职员,受公司委派去一座古堡与诺斯费拉图伯爵(马科斯·夏瑞克 Max Schreck 饰)做房屋买卖交易,但是在古堡附近的旅店投宿时,人们得知他目的地的反应都很奇怪。到了古堡,见到面目枯槁、行为古怪的诺斯费拉图伯爵,也得知他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布特对他的身份心生窦疑,终于探知他就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布特逃出古堡,伯爵也一路奔向他买好的、位于不来梅的房子。布特回家后,得知吸血鬼伯爵已经到来,而且正是他令小城瘟疫肆虐,他和妻子艾伦(Greta Schröder 饰)一起,开始设法消灭吸血鬼伯爵……
在“时光网”的标题是“《诺斯费拉图》:吸血鬼电影的鼻祖,经典不可逾越”它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很高:“  传奇导演茂瑙大师执导的史上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吸血鬼电影,从此这个只存在于文学描述与人类传说中的恐怖物种开始步入影像时代,开始狰狞着他的面孔在我们面前吸食着人血。茂瑙的这部作品经典地位不可动摇,对于后世的吸血鬼电影以及恐怖悬疑类电影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称它为吸血鬼的鼻祖也毫不为过。
接着,我再去视频区搜索这个"诺斯费拉图",结果更是令人惊奇,有近百部相关的视频出现。更使我喜出望外的是找到了一部“网易视频”的时长约7分钟的由网易视频提供的汉语和中字的电影简介,真是太好了!如果有兴趣,您可以到这个原始网页去观看它
********************************************************
为了详细向大家介绍为这部电影重新谱曲的有关问题,应本站要求,迪迪埃于2月3日亲自为此撰写了一篇简介性的文章,下面是它前半部分的原文和中译文:
原文

"Nosferatu" (1922) is one of the earliest movies based on Bram Stoker’s vampire novel "Dracula" (1897), even though the name of the characters and parts of the storyline and of the locations were changed because the adaptation was not authorized. Nevertheless Stoker’s family’s attempts to destroy all existing copies made it difficult for it to have a strong following in its early years. It is only when surviving prints were re-discovered by scholars that the film grew in fame, and became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movies of the German expressionism in the 1920s.

The features of Count Orlok the vampire are not exactly the ones that have been popularized by folklore and by later adaptations of Stoker’s book. His physical appearance is wiry and inelegant, however beguiling. His powers are many: telekinesis (he can close by himself the coffin in which he lies immobile doors open and close on their own…), telepathy (when he connects from the distance to Ellen or to Knock), transparency, levitation, the faculty to cross closed doors, and he has the ability to spread the plague through the swarm of rats that accompany him. Maybe ubiquity is another attribute of his, at least in his first appearance where he seems to be both the coach driver disappearing in the distance, and the host inside the castle. He sleeps in a coffin during the day because daylight would disintegrate him into dust. It is never clear what he does to his victims: he bites them apparently they fall asleep and forget about what happened, and then wake up relatively unharmed afterwards. It is different for Ellen and for the ship crew, who eventually die. But still they don’t seem to come back as vampires, unlike in traditional legends.

German composer Hans Erdmann produced an original score for the premiere of the movie, but it didn’t remain attached to the film for later screenings, due to the decoupling between image and sound at the time. Many composers have in the meantime proposed new scores, most notably James Bernard, regular composer for the Hammer production company, for a DVD release in 1997. The other artists came up with varied approaches, from improvisation to experimentation, to sound design.

I recently specialized in writing film music or assimilated, but like many beginners in the field I am a film composer without a film. If I did find ways to associate my music to the world of the fiction, by re-recording together with the Solisti e Orchestre del Cinema Italiano the score to the television series “L’isola” (2018), composed by Ennio Morricone, or by creating music for imaginary movies for the album “Cronaca di un falsario – Italian genre cinema 1967-1977” (2019), my wish is of course to apply my own music to real movies. When I wrote the piece which is now called “Bird of Death”, I immediately felt that it belonged to the universe of black-and-white horror movies.
So I decided to check the effect of applying it to the opening credits of the most illustrious of such old movies, Murnau’s “Nosferatu”. I was stunned by how well it worked. I proceeded in applying more previously composed music to other scenes, and it confirmed that there was really some kind of kinship between the images and the music. Trying the same on other movies never resulted in such a satisfactory result. So it became my new project: writing a new score to “Nosferatu”. I adapted the existing pieces to perfectly fit the scenes, and created the missing ones. This resulted in the present album and in a new version of the movie which I uploaded on Youtube.

The specificity of silent movies is that every second of it has to be scored, resulting in very long soundtracks (82 minutes in the present case). On the other hand, film scoring in general allows and even pleads for reusing ideas throughout the composition. The challenge here was to do both: propose the same ideas in different forms while not sounding too repetitive in the long run. It had to be a compromise between a unified film score and a compilation of varied and contrasting themes. In the end, my score contains up to 17 different themes, 3 of which being reused several times: “Bird of Death”, “Count Orlok’s Theme” and “That Precious Blood”. The movie (but not the album) also contains a repetition of two other pieces in exactly the same form: “Flowers for Ellen” and “The Land of the Phantoms”.

A distinctive trait of this score is the obsessiveness of several tracks (“Count Orlok’s Theme”, “Bird of Death”, “March of the Dead”, “The Mad Fugitive”…), repeating endlessly simple melodic cells, as if to express the unescapable horror of the scenes they illustrate, like a nightmare from which the protagonists cannot wake up. Even if there are a few atonal moments, the score is essentially melodic and thematic.

I always compose the music regardless of the precise timing of a scene, in order to be totally freed from technical constraints, and to only be influenced by its overall atmosphere. Then only will I modify the piece in order to suit the scene like a glove. Note that on the album, I have put some pieces in their initial structure, as opposed to the adapted one used in the movie, just because I felt they sounded better that way (like “Morning in the Castle” or “March of the Dead”).

Even if some pieces are fully orchestral (“The Journey”, “The Rats”) or piano-based (“Ellen’s Tears”, “The Medallion”), I also allowed myself to be anachronistic in many places, in order for my music to be a complete departure from the orchestral scores of Erdmann and Bernard. Therefore, rock drums, electric guitars or electronic sounds appear several times, as in “Count Orlok’s Theme” or “The Mad Fugitive”. Some sound effects have been added as well, such as the flapping sound evoking the flight of a bat in the second version of “Bird of Death” and in all versions of “That Precious Blood” (talking to the listener’s subconscious because the link between the vampire and the bat is not present in that specific movie), or the dark claustrophobic atmosphere in two versions of “That Precious Blood”. Ethnic accents are also brought in, such as the cimbalom in “The Journey” or in “Homeward Bound”, evoking the Balkans, the frantic flutes and the tribal percussions in “Count Orlok’s Theme”, as an echo to the vampire’s animalism and barbarism, or the woman voice in “Homeward Bound ”, a kind of desperate call for help from Ellen to Hutter.

The influences of Ennio Morricone on my work are inevitable, maybe less in this project though, which is far from the Maestro’s universe. Had he been asked to score this movi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he would have come up with a more arthouse approach, probably orchestral but essentially experimental, trying to respond to the expressionistic and heavily suggestive nature of Murnau’s film. My approach was more that of traditional film scoring, in the 1960s and 1970s sense of the term rather than in the modern one, but still very personal: I can’t think of another soundtrack that would resemble mine. I would say it is somewhere between Bernard Herrmann and Goblin, however still far away from the respective styles of those authorities in horror film music. Nevertheless I’m sure that the fans will recognize Morricone’s influence in many places. I see it in “Count Orlok’s Theme” or in the upbeat segments of “That Precious Blood”, and in the creepy way the harpsichord is used.

 

中译文

《诺斯费拉图》(1922)是根据布拉姆 斯托克的吸血鬼小说《德古拉》(1897)最早改编的的电影之一,由于改编未获授权,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和地点的角色和部分名称都发生了变化。尽管如此,斯托克的家族曾试图毁掉所有已有的复制品,以使当年难以拥有强大的追随者。直到后来学者们重新发现了一些幸存的版本,这部电影才声名鹊起,成为20世纪20年代德国最著名的表现主义电影之一。

吸血鬼奥洛克伯爵的特征并不完全是民间传说和斯托克书后来的改编所普及的特征。他的外表瘦削而不雅观,不管多么迷人。他的力量是多方面的:遥动(他可以自己关上他躺在里面的棺材,不动的门可以自己打开和关上……)、心灵感应(当他从远处连接到埃伦或敲门时)、透明、悬浮、穿过紧闭的门的能力,他还有能力让伴随他的老鼠群传播瘟疫。也许无处不在是他的另一个特点,至少在他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似乎既是消失在远处的长途汽车司机,又是城堡里的主人。他白天睡在棺材里,因为白天会把他分解成尘土。现在还不清楚他对受害者做了什么:他显然叮咬了他们,但之后他们看起来毫发无损。哈特的妻子死了,但似乎没有回来作为吸血鬼,他们睡着了,忘记了发生了什么,然后醒来似乎没有受到伤害。但对艾伦和最终死去的船员来说是不同的,他们似乎并没有像传统传说中的吸血鬼那样回来。

德国作曲家汉斯 埃尔德曼为这部电影的首映制作了一个原创的配乐,但由于当时图像和声音之间互相是脱钩的,以至于这样一部带有原创配乐的电影在以后的放映中没能保留下来。与此同时,许多作曲家又陆续创作了许多新的配乐,其中最著名的是詹姆斯 伯纳德,他是锤子制作公司的正式作曲家,并于1997年发行了这部DVD。其他很多艺术家们也不断尝试过各种各样的配乐,从即兴创作到各种尝试,再到各种声音的构思。

我最近专门在写电影音乐或者是消化吸收它们,但像许多在这个领域的初学者一样,我是一个缺少电影载体的电影作曲家。如果我真的想办法要把我的音乐和小说世界联系起来, 或者像意大利电影交响乐团那样重新录制2018年由埃尼奥 莫里康内配乐的电视连续剧《海岛》;或者像那个为一部虚构的“伪造记录–1967-1977 意大利风格电影”(2019)创作的音乐专辑那样。不过我的愿望当然是将自己的音乐应用到真实的电影中。当我为这篇现在被称为“死亡之鸟”的电影谱写作品时,我马上就感到它是属于黑白恐怖电影的那种体系。

我决定把我的配乐应用到这部最著名的老电影,茂瑙的“诺斯费拉图”的开场白中去检查一下。我被它的效果吸引住了。我继续将以前创作的音乐应用到其他场景中,这证实了图像和音乐之间确实存在某种亲缘关系。我用同样的方法在其他电影中尝试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令人满意的结果。所以它成了我的一项新工程:给“诺斯费拉图”写一个新的谱曲。我将我原有的作品改编以更完美地适应场景,并为那些缺失的场景谱写新曲。最后的结果就是现在我上传到Youtube上的这部电影的新的专辑。

无声电影的特殊性在于,每一秒都必须配以音乐,从而产生了非常长的原声带(在本例中为82分钟)。另一方面,电影配乐通常允许甚至要求在整个作品中重复使用一些构思。这里的挑战是要求同时做到这两点:以不同的形式提出相同的构思,同时还要听起来不太重复。它必须是一个统一的电影配乐和各种不同主题汇编之间的折衷。最后,我的乐谱包含了17个不同的主题,其中3个被多次重复使用:“死亡之鸟”、“奥洛克伯爵的主题”和“珍贵的血液”。这部电影配乐(但不同于它的专辑)也包含了两个完全相同形式的配乐作品的重复:“给艾伦的花”和“幽灵之地”。

这个配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有几首曲子(“奥洛克伯爵的主题”、“死亡之鸟”、“死亡进行曲”、“疯狂的病人”…)令人着迷,重复着无休止的简单旋律,仿佛在表达它们所描绘的场景中无法逃避的恐怖,就像一场噩梦,主角无法从中醒来。即使有一些无调性的时刻,配乐基本上是反映了主旋律和电影的主题

为了完全摆脱技术上的限制,而必须要围绕电影的整体氛围,我在谱曲时首先不去考虑某个场景的精确时间,然后我再来修改这一部分,以使它就像手套那样适合场景的需要。请注意,在这个专辑中,我在它们的初始结构中加入了一些片段,而不完全是电影中使用的乐曲,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它们听起来会更好些(例如《城堡里的早晨》或《死亡的行军曲》)。

即使有些作品原来完全是管弦乐(例如《旅途》、《老鼠》)或钢琴作品(《艾伦的眼泪》、《奖章》),为了使我的音乐完全脱离埃尔德曼和伯纳德的使用过的配乐,我也允许自己在许多地方显得有些不太适合当时的实际。因此,(近代的)摇滚乐,电吉他或电子声响也出现了好几次,如在《奥洛克伯爵的主题》或《疯狂的逃犯》。还增加了一些声音效果,例如第二版《死亡之鸟》和所有版本的《宝贵的血液》(与听众潜意识之间的交谈,因为吸血鬼和蝙蝠之间的联系在那部特定的电影中并不存在)中的拍打声唤起蝙蝠的飞翔,或是两个版本的《珍贵的血液》中的幽闭恐怖气氛。民族风味也出现了,如在《旅行》或《返乡》中引用了巴尔干的情调,还有在《返乡》中的妇女的声音。

埃尼奥 莫里康内对我的作品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虽然在这个项目中要少一些,它远不足大师的音乐世界。如果有人让他为这部电影配乐,他很可能会想出一种更具艺术性的方法,可能是管弦乐,但基本上会是实验性的,为了试着去符合茂瑙电影中的表现主义色彩和强烈暗示性的特质。而我的方法更多的是传统的电影配乐方法,偏向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而不是现代的风格,不过它仍然非常具有个性:我想不出另一种出自我的配乐。我想说,它是介于伯纳德 赫尔曼和戈林之间的,但仍然与恐怖电影音乐中那些权威的各种风格有很大区别。不过,我相信乐迷们会意识到莫里康内在我的这部作品中很多地方的影响力。我在《奥洛克伯爵的主题》或《珍贵的血液》中的乐观片段中显示出了这一点,并也以令人毛骨悚然的方式使用了大键琴。

...........(下半部分是对于每首乐曲的详细解释,已全部载入本页顶部乐目表中)

为了大家的参考,,您可以到“爱奇艺”去看这部电影(原始配乐)的完整视频 93'32" 中文字幕。如果您可以打开YT,也可以点击这里看在YT发布的原始视频
编后记
迪迪埃的最新作品给我的最大启发不完全是他的音乐或者相关的电影,首先是这些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于民众之间的创新精神。从我们多年的交往,以及领英的信息,我们都可以看出,他也是一位业余的莫里康内爱好者。但和我们有所不同的是,他不仅用了绝大部分时间关注,研究,传播莫里康内的优秀作品,为此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他还能抽出时间,一次一次地尝试去实现自己更新,更广,更高的梦想--早在2013年他应邀为我们出版“莫里康内爱好者手册”写一篇专题文章的时候,他就说过:".....不只是听大师的音乐,为什么自己不能写音乐呢?" 而且已经流露出这种“创新”的想法。他在文章中又说:"....他(莫里康内)漠视他自己的天赋...他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所喜爱的“西部往事”中的吉尔主题,只不过是6 个音符的4 次连贯处 理而已。难道是真的吗?也许我自己应该去试试写点音乐了......" (见他的原文PDF中译版
DIDIER THUNUS
那时,我并不完全理解他的思维,甚至当做耳旁风。因为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头脑中,勿越雷池,循规蹈矩的印刻实在太深了。当然,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作曲家,我也并不主张人人都要去想,去做份外的事,本职还是最重要的;但就创新精神这一点而言,无论份内还是份外都是一样的,近几百年的世界历史已经证明,仅仅模仿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具有不断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占据社会快速发展的制高点。华为的5G就是一个典例。
如果仔细阅读过迪迪埃朋友的这篇说明文章,进而再去仔细观看和聆听那些没有国界的音乐语言, 您一定会有所领悟和启发。至少可以理解迪迪埃的那句话:“这证实了图像和音乐之间确实存在某种亲缘关系。”我们从莫里康内大师以及许多作品中也会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音乐的旋律和人们的情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例如:当你听到进行曲的旋律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精神振奋,尽管这世界上进行曲有千千万万;而当你听到哀乐的时候,你总会多多少少感到悲伤,尽管这哀乐在世界上也有千千万万。就像在这世界上存在着五千多种语言那样,一句“你好”,可以有几千种声音来表达,尽管人们使用比较多的是最流行的,但那些使用比较少的也许是很美妙的。迪迪埃创作的音乐,对我来说至少有三点感受:1. 它引起我的好奇:我的这样一位朋友能谱写音乐吗?他写的音乐是什么样子的?我必须要亲自听一听!2. 它使我感到敬佩:哦,他的确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写出了自己的音乐,自己通过电脑为电影模拟配乐。而且听起来还满像样,这人真不简单!3.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音乐(甚至是每一首)的说明和解释,我们还有机会和他对话 (最近,在我们的论坛-中文的和英文的--我们都开辟了一个“和迪迪埃对话”专栏,您可以在那里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问题,参与对话)。对我们来说,音乐,谱曲,甚至模拟配乐,都不再那样遥远。
出现在2000多年前的论语记载了孔老夫子的教诲:“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 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纵观几千年历史,没有多少人能够称得上是“生而知之者”。但至少我们应该去学而知之,或者困而学之。今天的中国已经强大了,但是需要学习的东西仍然很多很多。努力吧朋友,您(也包括我)是不是也可以去试试再多作点什么呢 .....
祝愿迪迪埃朋友再谱新篇!祝愿所有的朋友展翅飞翔!
***********************************
最后的重要发现
忙了好多天,这个网页似乎已经完成了。但是我总是有一点直观的感觉,好像还是有点什么被忽视了的问题
人年纪大了,确实是有点迟钝,想了好久,终于拉出来那根未了的思索:我记得在最后请迪迪埃检查一下网页的时候,他在2月5日回复的邮件中曾说过一句话:“ I forgot to tell you: actually EverKent is simply me and my computer. It's not a separate person or group.”(我忘了告诉你:事实上,EverKent只是我和我的电脑。它不是一个单独的人或团体)
对于这句话,当时由于匆忙我没有深思,只是把那个“由迪迪埃埃弗肯特创作”修改为“由迪迪埃作为埃弗肯特创作”。当一切尘埃落定准备发表这个网页的时候我突然又想起这句话:“作为埃弗肯特”???这可不是一个字的简单问题,因为我原来的理解:埃弗肯特是一位演奏家。那么,不就是说这些乐曲完全是由迪迪埃演奏(或者指挥)的吗?他有这么多的技能吗???
想来想去,尽管要推迟网页的发布,我还是要问问迪迪埃,因为这是一个很重要,也很好奇的问题。2月6日,我给他再发了电子邮件(此前一天,我曾很高兴地告诉他,网页即将发表,他--当然也有我--可以放松一下了)
2月8日,他发来了回复邮件

内容是:

Hello Han,

Here are my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1. Do you all the work in your PC (including forming symphony, embedding video, etc.) by yourself ?

Yes, I'm on my own. Hopefully some day I'll be able to collaborate with experts, who knows!

2. How much time did these three events (re-score, virtual performance and synchronous embedding etc.) take each ?

The re-score took me about 5 months (not counting the previously existing pieces and some last minute rework I did months later). It could have been shorter but I only do this in my spare time.
I do not write down the score, I directly compose it on the computer, so the performance happens as part of the process, not as the last event. The editing of the music inside the movie was also done gradually during those 5 months.

3. Which software is mainly used for these (e.g. where the sound of the bat comes from)?

I use essentially StudioOne for creating the music, and sometimes Band-in-a-Box when I look for inspiration for chord sequences and background accompaniment. For the movie, I simply used Windows Movie Maker.

Have a great weekend,

Didier

以下是百度在线翻译的中文(为了显示一下百度现在的水平,我一字没改--除去re-score一词百度译为“重新评分,在这里应译为”重新谱曲“--,可以看到,现在的百度翻译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

你好,韩,

以下是我对你问题的回答:

一。你的电脑里所有的工作都是你自己做的吗(包括交响乐的形成,视频的嵌入等等)?
是的,我靠自己。希望有一天我能和专家合作,谁知道呢!

2。这三个事件(重新评分、虚拟性能和同步嵌入等)各花了多少时间?
重新评分花了我大约5个月(不计算以前存在的部分和一些最后一分钟返工我几个月后)。本来可以短一点,但我只是在业余时间做的。
我不写分数,我直接在电脑上作曲,所以表演是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最后一个事件。在这5个月里,电影里的音乐剪辑也逐渐完成。

三。哪些软件主要用于这些(例如,蝙蝠的声音来自哪里)?
我基本上是用StudioOne来创作音乐,有时在寻找和弦序列和背景伴奏的灵感时,我会用Band-in-a-Box。对于这部电影,我只使用了Windows movie Maker。

祝你周末愉快,
迪迪埃

好了,所有问题都明白了:一个人干的,业余时间5个月,用了3个软件。您怎么想我不知道,也许我闭目塞听,但我的感觉还是想告诉大家:太棒了!作曲家,交响乐团,完全的音响部 (Sound Department )。全是他一个人干的!这,您想到过吗?
“数字”改变世界,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世界,它确实已经走进了老百姓的世界,但是对于我们这个莫里康内爱好者的小圈子来说,迪迪埃以一个普通“公务员”(他在领英的自我介绍是"欧盟委员会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 chez European Commission”),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干了这样一件不简单的事,至少是让我感到惊奇,感到敬佩。它也启发我:活到老,学到老!世界这么大,科学的东西是这么多,不要荒废了上帝给你的时间,努力吧!谢谢你,迪迪埃!
 
2020.2.9日补充 (今日全国2019-nCoV确诊37251
2023手机版

Home-mobile
 
主域名 备用域名 邮币卡转让

本站2003年建站 主页 http://morricone.cn 备用域名 http://em.hty66.com 2014信息产业部备案: 苏ICP备11039856号 © 2015 hwg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