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莫里康内最满意的作品,来自于导演罗兰·乔菲1986年的影片《教会》,这部影片也获得奥斯卡的提名,而且是他离获奖最近的一次。莫里康内回忆说,“我当时非常有把握《教会》会赢,特别是考虑到那年的获胜者是《午夜时分》,赫比·汉考克的配器不错,但用的是已有的乐曲片断,算不上原创音乐,所以跟《教会》没法比,是剽窃啊!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由我说了算,每两年我就该得一次奥斯卡。”虽然没有获得奥斯卡奖,但是这部影片还是获得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影片《教会》描述18世纪几个传教士不畏艰险来到南美原始丛林深处,凭着爱和音乐教化那里的印第安土著,不同种族、文明得以和谐共处。最后,为了捍卫信仰与家园,加布里埃尔神父和放下屠刀昄依教会的门多萨以截然不同的理念心态同原始土著并肩作战,与殖民统治者进行抗争,最后奋战牺牲。
《教会》长久以来一直被各界推崇备至,对电影乐坛影响至深。莫里康内紧扣影片里宗教与原始土著这两大要素,把圣诗合唱与南美民族音乐素材,完美地融合在优美动人的双簧管和大型管弦乐之中,充分发挥和展现了器乐和声乐的丰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犹如一席大气非凡的听觉盛宴,既展现文明冲突,又诠释出涤荡心灵的圣洁崇高感,饶有世界音乐风味,更有一份悠远古朴的神韵。美国《电影原声》杂志如此评价道:“《教会》配乐之于莫里康内,有如《教父》之于尼诺·罗塔,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电影旋律。”
在所有的曲目中,要以主题曲《地上宛如天堂》最为出色,它对后来的影响不仅反应在电影音乐上,也反应在许多新世纪音乐或世界音乐的作品中,莫里康内为了这首曲子,专门和摄制组到南美进行了数个月的采风,他将南美的节奏。圣诗的合唱和《加布里埃尔的双簧管》做了完美的结合。然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些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元素若是分离开来,其实各有独立的特色。鼓声和民族的笛声有一种古老深远的韵味,而《加布里埃尔的双簧管》则柔美恬静,充满了优雅与柔和。这首曲子是每次莫里康内演奏会的保留曲目,由乐队和宏大的合唱团相配合,听后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加布里尔神父在丛林中吹奏双簧管,是影片的编导者精心设计的情节,同时这一场景也具有多重的内涵。需要指出的是,导演罗兰·乔菲和剧本的作者,著名编剧罗伯特·博尔特似乎在借助首次与他们合作的伟大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的实力,在故事情节中有意突出了音乐的存在。观众在银幕上看到了土著男孩的独唱,阿尔塔米兰诺主教来到印地安人建立的教堂时听到令他内心激动的童声赞美诗合唱,以及孩子们的提琴群奏伴随;他随后对土著人建立的乐器作坊进行参观;最后是加布里尔神父指挥印地安信徒的赞美诗合唱——这次他试图用音乐来唤起葡萄牙殖民者的良知,以保护那些善良无辜的印地安人的生命,以及屠杀过后的特写镜头中,水面上飘过的那架小提琴。而全片充满希望的结尾镜头,正是拾起这把小提琴的女孩和部落里劫后余生的孩子们一起,乘小舟消失在南美洲热带雨林掩映下那纵横交错的河道上……
加布里尔神父在丛林中吹奏双簧管,正是影片叙事与音乐直接相关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在这里,他试图用音乐来保护自己,用音乐去化解生活在原始密林中、不希望被打扰的土著民族的敌意。随后,他用自己手中唯一的武器——美妙的乐器山海关奏出的真挚、流畅、沁人心脾的旋律,也随之幻化成了影片配乐的核心主题……
土著印地安人看见奴隶贩子门多萨·罗德里戈痛改前非、皈依宗教之后对他表示了原谅和接纳。经历了忏悔的灵魂受到感召,门多萨开始喜极而泣。此刻,那令人感到温暖无比的双簧管主题再次奏响,它不但抚慰着正在注视眼前感人一幕的加布里尔神父和每个善良的印地安人的心,也打动了银幕下的无数观众。而随双簧管主题动机过渡的下一组镜头,正是影片《传道》最具代表性的场景之一。它在毫不掩饰地颂扬印地安部落淳朴、善良、勤劳的品质,颂扬他们和谐、融洽、与世无争的原始生活。这段配乐在作曲家的构思里,标题为“人间天堂”。由这一段落所标志的影片《传道》的配乐,成了埃尼奥·莫里康内的代表作“往事三部曲”特别是《美国往事》之后,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树立在世界电影音乐界的一个无人超越的新高峰。
“人间天堂”这一配乐段落的乐队编制及其配器构思,在莫里康内的全部作品中都堪称之最。以管弦乐队弦乐声部的衬托下那柔和的混声合唱作为引子,在具有南美特色的民族打击乐敲出的舒张有致的节奏型上,全片配乐的核心旋律——“加布里尔的双簧管主题”以完整的形态再现。同时作曲家的总谱上还出现了两个合唱队,其中一个以强劲的力度唱出造型性鲜明、与人们劳作时喊出的节奏近似的曲调,而另一个合唱队则唱出与之形成对比、明显具有抒情性的柔和旋律。或许正是始终处在背景地位的这第二个合唱旋律,把代表着宗教文明的“加布里尔双簧管”曲调和代表土著民族原始意念、隐含着强大生命力的劳动节奏融合在一起。音乐在表达影片主题思想的同时,也赋予了镜头以深刻的精神内涵。这正是作为音乐大师莫里康内与其他作曲家特别是美国作曲家的不可同日而语之所在。
电影《越战创伤》海报
美国名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拍摄于1989年的《越战创伤》,是一部题材较为深刻的越战片。该片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通过普通士兵埃里克森的视角来审视侵越战争,大胆揭露美军侵越期间的一次令人发指的越轨行径,控诉了他们犯下的反人道罪行。自1987年备受好评的《铁面无私》之后,这是德帕尔玛第二次和意大利音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合作。
影片以开门见山的方式进入情节。在主题曲位置上出现的,就是这段隐含了一股难以排解的思绪,并能在瞬间把人拉回往昔的音乐。由竖琴拨奏带起的绵延的弦乐背景上,排箫吹出的带有肃杀与悠远感的简约动机。形象地揭示了一位刚上车的白衣女孩,让主人公埃里克森心中无法抹除的记忆刹那间再次被唤醒的时刻。值得注意的是,这组镜头里一直有登载尼克松总统下台消息的那张报纸……
正是在简单却富于奇妙的歌唱性的这一旋律上,诞生了全片配乐的主题。随后这一主题得到发展,在音乐的形态逐渐丰富和饱满的过程中,作曲家让它承载了更多的内涵。由排箫独奏发展而来的主题旋律,也始终和影片中饱受摧残与侮辱最终被杀害的无辜的越南姑娘的形象紧密相连……
而下面的场景中,这饱含同情和抚慰的音乐虽不露痕迹,却始终娴熟、流畅地与人物的情绪甚至细微的动作,贴切结合在了一起……
富于正义感的新兵埃里克森,是一向以喜剧形象出现在银幕上的美国演员迈克尔·J·福克斯的演艺生涯中塑造的第一个具有转折性的重要角色。以混合着晦暗的、如泣如诉的长笛音色的这段配乐为背景,埃里克森向随军牧师流泪讲述事件经过的情节,也成为了全片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之一……
年近80的莫里康内还经常被问到退休的问题。有一次他对记者说:”你希望我退休吗?我已经退了。国家给我养老金,我挣了钱要上税。但没人说拿养老金就要停止工作啊“。以莫里康内的高龄和高产,即使不退休也大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过莫里康内从来没放松过。他说:“回头看看巴赫,再比比莫扎特在33年里写了多少曲子,我根本是无业游民。虽然我希望可以放松一点,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音乐是莫里康内的惟一梦想,他曾经笑说希望自己成为国际象棋的世界冠军,但只能等下辈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