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master-000 -->master -022-4 |
|
master-022
站长手记-22 (2009.1)
|
回顾近30年来我最喜爱的西洋著名音乐(非莫里康作曲)
|
编者前言: 自从2003年开办这个网站以来,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莫里康的有关作品上.几年的心血的确没有白废,在众多朋友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所掌握的莫里康作品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对莫里康作品的理解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艺术殿堂繁花似锦,音乐世界灿烂缤纷.这些年来,我耳边仍会不时地响起个人几十年人生中所接触和喜爱过的音乐.除去年轻时所熟知的前苏联音乐之外,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三十年中所接触的许多西方音乐,更是使人耳目一新,难以忘怀.为了和年轻的朋友们共享这许多美好的感受,从2009年起,笔者将整理一些著名的乐曲在此"音乐回顾篇"栏目中陆续发表 |
|
|
音乐回顾篇-004
|
查尔达斯舞曲 (Czardas 匈牙利舞曲)
|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的政治气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西方音乐又重新涌进中国.作为喜爱轻音乐的我,和很多人一样,很喜欢听当时世界最著名的三大轻音乐乐队曼托凡尼,詹姆斯拉斯特和保尔莫里亚乐队演奏的节目.在相比之下,我最喜欢后者,因为我觉得保尔莫里亚的音乐主题可人,节奏清新,音色明朗,旋律动人.1991年,我到上海出差,在西藏中路最大的一家音像书店(新华书店,现已拆除了)看到一件保尔莫里亚的进口CD,"I
LOVE BREEZE",售价70元.反面的目录我大都喜欢,我犹疑了很长时间,最后还是咬牙把它买了下来.要知道那时我的月工资只有200多块钱,中午吃饭还在为吃一碗3两1角1分钱的阳春面还是吃两碗2两9分的阳春面要啄磨半天.70元在那时可不是件小事. |
|
|
|
|
回到南京家里喘过一口气来,我的第一件时就是打开那心爱的健伍KRX-592音响去听这张宝贵的CD.果然物有所值,每首乐曲都能给人带来灵感,带来享受.而最使我感到震撼的,就是其中的第7首:
CZARDAS (查尔达斯/匈牙利舞曲)! |
|
|
|
|
看过这些照片不用多说,人们首先感受到的就是那种近乎狂热的欢舞.不错,这是查尔达斯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如果再仔细观察一下那位小提琴演奏家的表情,人们又会隐隐地觉察到那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忧愤和悲伤.一首乐曲能有这么大的反差吗?是的.这就是著名的查尔达斯和它所代表的一个民族,那个没有祖国,居无定所,神奇,浪漫而四处流浪漂泊的民族--吉普赛(Gypsy)! |
|
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有关这首乐曲的资料很难查找.但我能从它的旋律中感受到这一点.因为我知道萨拉萨提(Sarasate)那首著名的流浪者之歌.两者的情愫和形式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欢乐较少而后者较多,前者凄凉而后者悲壮.所以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后者 |
保尔莫里亚乐队演奏的CZARDAS
(查尔达斯)和的流浪者之歌
|
曲名
|
作曲家
|
mp3收听
|
右击下载
|
CZARDAS (查尔达斯/匈牙利舞曲))
|
维托里奥·蒙蒂(Vittorio Monti)
|
|
Mp3
|
流浪者之歌(吉普赛之歌)
|
萨拉萨提(Sarasate)
|
|
mp3
|
|
将近20年了.我一直深爱着这首乐曲.每当我工作疲惫之际,或是情思低迷之时,我常常打开音响静静地聆听这位老朋友的诉说和告诫,感悟命运的无情,思考社会的哲理,探求人生的启迪,寻找力量的源泉.尤其是在乐曲后半部的“弗里斯”(friss)快速旋律部分,那由嫻熟激昂的小号连续跳跃吹出的两百多个十六分之一音符,常常使人感到激情汹涌,热血澎湃.在我回顾个人最喜爱的西洋乐曲的时侯,我希望把它介绍给更多年轻的朋友. |
------------------------------------------------------------------------
|
关于乐曲作者 维托里奥·蒙蒂
Vittorio Monti
|
匈牙利舞曲,作者:Vittorio
Monti 维托里奥·蒙蒂 1868-1922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1868年1月6日出生于那不勒斯。早年在圣彼得音乐学校(Conservatorio
di San Pietro a Majella)接受音乐教育,随平托(F. Pinto)学习小提琴、随塞劳(Paolo
Serrao)学习作曲。1886年至巴黎随西沃里(Camillo Sivori)继续深造小提琴,并担任了多年拉穆勒乐团首席小提琴手。1891年开始出版芭蕾和小歌剧作品。1900年成为巴黎音乐会音乐厅的指挥,从此他的作品也开始广为流传,此后他创作了许多舞台音乐作品。他还曾一度放弃指挥,专心于器乐曲、声乐、小提琴曲的创作,以及小提琴、曼陀林的教学,并出版过一部那不勒斯曼陀林的教程。他小提琴与乐队曲《恰尔达什》(Csárdás)是流传广泛和最为知名的作品,曾被改编成多种其他乐器的独奏曲。 蒙蒂于1922年6月20日逝世于那不勒斯。 |
|
Vittorio
Monti 1868-1922
|
维托里奥·蒙蒂(Vittorio
Monti 1868-1922)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曾在拉姆努管弦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在音乐厅管弦乐团任指挥。后从事小提琴和曼多林的教学,并继续作曲。作有舞剧,轻歌剧和器乐小品等,其中小提琴曲《查尔达什》和《爱之晨曲》最为著名,《查尔达什》还被改编成多种小号,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流传十分广泛。小提琴曲《查尔达什》曾被改编为手风琴等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常见的有长笛、小号、单簧管的独奏曲版本,甚至还有口哨演奏的版本。 |
|
|
关于吉普赛
|
|
吉卜赛人 也叫茨冈人。以过游荡生活为特点的一个民族。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遍布世界各洲。茨冈语属印欧语系新印度语族。吉卜赛人现以改说各所在地的语言,信奉当地流行的宗教。擅长歌舞。14世纪以后,吉普赛人进入欧洲,开始了充满神奇和浪漫的流浪脚步。像所有人想象的一样,吉普赛人的浪漫是因为他们的大棚车和飘忽不定的流浪脚步,他们的神奇是因为他们的塔罗牌和水晶球。似乎关于吉普赛人的一切只有神秘的传说,对于他们的许多我们都不了解。我们对他们文化的认识仅限于塔罗牌、水晶球、大棚车和占仆这些极其肤浅的表面。一个没有土地和国家的民族是很可怜的,这样的一个民族在几百年里可以顽强存在而不被优势文化民族同化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来的,他们的信仰是什么,他们的社会结构,几百年来他们不被异族同化的原因????
为了很全面深入的了解吉普赛人,我特意跑到江西师范大学的图书馆去借了一本关于吉普赛人的书看:《吉普赛的智慧》(《The
Wisdom Of Gypsy》)。这本书很详细的记述和考证了吉普赛民族的语言、历史起源、流浪文化、生活状况、社会结构还有奇特风俗习惯,以及在流浪过程中的生存技巧、无奈以及艰辛。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将一一写在博客里,作为自己在寒假的收获,并和我的朋友一起分享这知识的乐趣。
人们叫这群流浪的人叫‘吉普赛人’,其实这是很大的历史错误,也是某个离我们很远时代的人们对这群流浪的人的歧称。。吉普赛这个词是从‘埃及人’(EGYPTIAN)这个词演变而来的。15世纪,一群自称来自地中海彼岸的吉普赛人出现在法国,他们皮肤黝黑的形象很像西欧人心里埃及人的样子,西欧人就这样错误地称这群流浪的异族人为‘吉普赛人’。在几百年里,这个错误的的叫法在其他民族里传开了,于是这个流浪的民族就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而这个名字也帮助了这个流浪民族更轻松的融入异族,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保障和便利。
吉普赛老人总会跟外人讲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吉普赛人曾经是生活在埃及的一个民族,他们同埃及人和犹太人同在一个法老的统治下。有一天,犹太人的先知莫西接到上帝的指示:带领犹太人去奶与蜜之地(今天中东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于是莫西遵从上帝的指示带领犹太人离开埃及,并带走了埃及所有的金银财物。可是反复无常的上帝好象有意刁难犹太人,在他们起身离开不久,他告诉法老犹太人把所有的金银都偷走了,叫法老去把金银抢回来。法老听了火冒三丈,即刻调集军队去拦截犹太人。一路急行军,在海边,法老的军队就要追上犹太人时,莫西从口袋抽一根树皮,对海面抽了一下,海水即刻从中间让出一条路来,接着莫西领着犹太人过海去了。法老军队也尾随过海,可是当法老和他的军队刚到海中间时,海水突然向法老和他的军队涌来,法老和他的军队全部淹死在了海里。而吉普赛就在岸边目睹了这一切,本来吉普赛就力劝法老不要去追犹太人,放他们离去。吉普赛人这样做其实在这件事当中阻扰上帝,他们叫法老不要去追犹太人,放犹太人走,并说吉普赛人可以应付犹太人走后的一切。这样就得罪了上帝,上帝要惩罚吉普赛人,于是上帝挥一挥袖,几阵狂风把吉普赛人刮到了世界各地。这样,吉普赛人就开始了他们充满艰辛但看起来很浪漫的流浪脚步,在异地异族的社会边缘乞求生存的空间。
吉普赛老人之所以说这样的一个故事是为了给吉普赛人找一个出身地。因为在当时的欧洲还是中世纪,血源、门第、等级等一系列封建制度盛行不衰强有力的身份证明无疑将为吉普赛人生存提供保障,于是吉普赛恩就自行创造了一个门第出生一个民族地域标志,在一个讲究出身的封建社会里找立锥之地。在西欧人眼里,埃及也就成吉普赛人的正宗出身。
可实际上吉普赛人并不是来自埃及,他们的故乡是在印度的印度河中上游地区。他们是印度的‘多母人’,后来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被迫迁徙逃难。语言学家经过几代人多年的对比研究,发现吉普赛人的语言和罗母语具有同构性。语言学家又比对研究了世界各地吉普赛人现在用的语言,都发现和印地语有许多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一七六三年之后的十几年里,德国学者克利斯多夫?鲁迪格、莫利滋?格雷而曼和英国学者雅各布?布莱恩都各自对吉普赛方言和古印度语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几乎同时作出了相同的结论:欧洲吉普赛人的语言来自印度次大陆。现在人类形体研究方面的学者通过对肤色、头型、血液等指标的研究,发现这些指标非常接近印度人种。这无疑在暗示我们,吉普赛人很有可能来自印度。二十多年前印度旁遮普邦的首府羌迪葛而举办了一场国际吉普赛人节,来自世界各地的50几名吉普赛人代表会聚一堂。奇迹发生了:欧洲的吉普赛人代表尝试用罗母语与印度班加拉代表交谈,结果发现。两者不仅能相互沟通,而且两者的语言中还存在许多共同的表达方式。人类文化中,语言是很核心的元素,也是判断一个民族之所以是一个民族很重要的指标。吉普赛人不论从外在还是内在的语言来看,他们和多母人都有这很密切的关系,这都说明吉普赛人的故乡在印度。(这里) |
--------------------------------------------------------------------
|
吉卜赛人的故乡在哪里
|
作者 : 江笨湖
吉卜赛人,以过游荡生活为特点的一个民族。原住印度西北部,10世纪前后开始外移,到处流浪,几遍世界各地。该民族能歌善舞,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遭法西斯主义的迫害和残杀,人口锐减。现约有200余万人,多已定居在世界各地。
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体态优美,身材灵巧,皮肤黝黑,披满一头青丝的美丽少女,她右手举着一面系有铃铛的小鼓,边敲鼓,身体边随着鼓点旋转,身上五颜六色的衣服闪闪发光,煞是耀眼。通红的火光照得她的舞姿更加优美动人。
这个少女就是电影中的女主角、吉卜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她纯洁善良,以卖艺乞钱为生,却无辜地受到一位神父的诬陷和迫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吉卜赛人的生活境遇。吉卜赛人是一个聪明智慧、能歌善舞但社会地位很低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他们备受歧视和惨遭迫害,但他们战胜重重困难,在漂泊流浪的过程中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
吉卜赛人,本名多姆人。世界各国对他们有不同的称呼,在英语国家中称吉卜赛人,在法语国家和前苏联称茨冈人,在西班牙语国家中称吉坦人或茨冈人,等等。联合国现在统一采用的名称为吉卜赛人。吉卜赛民族祖居印度北部的旁遮普邦一带。这是19世纪历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们通过多次科学考察后才得出的答案。
传说很久以前在印度最大的河流恒河两岸有一个体格健壮而俊美的人群部落,他们的歌声甜美悦耳,他们的舞蹈婀娜多姿,他们的音乐节奏分明。不知什么原因,他们触怒了天神。天神施展法术,在他们背后刮起一阵狂风,吹得他们连人带马飘荡到异国他乡。
波斯编年史作者兼诗人、《诸王史话》的作者费尔道西也在他的作品里简要介绍了同一件事情。当时波斯有一批从印度来的多姆人,引起当地人的关注。这些人擅长音乐,能歌善舞,不乐意从事农业劳动,喜欢过流浪生活。当然,这些记述比较简单,有些也许是传闻。但他们记载的吉卜赛人从印度向外迁徙的大体时间比较准确,其生活习俗也同现在流浪于世界各地的吉卜赛人差不多。
在古代印度史籍中,找不到有关吉卜赛人的记载。但据考察认为,吉卜赛人在古代的印度是属于低级种性的民族,处于受歧视的地位,当时的文人作者只对神仙和皇帝感兴趣,并记载他们的活动,很少注意多姆人的情况。所以,从印度的古典文献中难于找到有关吉卜赛民族的文字记载就不足为怪了。
到16世纪末,葡萄牙也把大批吉卜赛人输送到它的殖民地。巴西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是殖民的好地方。英国的航海事业后来居上,不久成为海上霸主。于是苏格兰和英格兰的吉卜赛人便被强制送到中美洲的岛国牙买加和巴巴多斯的种植园去劳动。
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国力比较强盛,根据国王的命令,将被判处监禁的吉卜赛人释放,强制送往美洲的法国殖民地。这样,在加拿大,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以及纽约和芝加哥的郊区,在墨西哥、中美洲各国以及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地,都有了吉卜赛人的足迹。(这里)
|
|
|
|
|
|
|
关于查尔达斯(CZARDAS)
|
|
|
----------------------------------------------------------------------
|
查尔达斯 查尔达斯舞曲起源于吉普赛人的民间舞蹈,时间大概是在15世纪的30年代,在匈牙利广为流行,到了19世纪的50、60年代成为匈牙利主要的民间器乐体裁。它采用两拍子的节奏,在乐曲结构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拉逊”(Lassau),速度缓慢,第二部分叫“弗里斯”(friss)是主要部分,速度大都很快,常用切分节奏,气氛热烈狂放。著名的《查尔达斯》的乐曲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作曲家蒙蒂,乐曲开始时也有充满激情的引子,然后奏出深沉而略带忧郁的主题,这就是“拉逊”的段落,它有小调色彩的抒情旋律,后来转换成流畅而华丽的格调,都具有鲜明的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接着乐曲转入快速而活泼的“弗里斯”,和上面那段“拉逊”形成强烈的对比,充满欢快而奔放的氛围。这段舞曲越来越热烈,快速的走句频繁出现,使乐曲进入高潮。突然音乐平静下来,慢慢地奏出温柔而委婉的歌唱性主题,这纯朴而甜美的曲调以小提琴的泛音回应,形成幽谷回声的动人效果,最后快速的走句再次现身,并用切分的节奏处理,将乐曲推向狂放的高潮从而结束全曲。除了上述蒙蒂的《查尔达斯》之外,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著名的《吉普赛之歌》,又叫《流浪者之歌》基本也运用了查尔达斯的结构,但更加复杂些,所表现的感情也更为多样,最后仍然以狂热粗犷的“弗里斯”式的段落作结。(百度) |
----------------------------------------------------------------------------
|
蒙蒂《查尔达斯匈牙利舞曲》(小提琴)坷然
发表于 2006-8-26 15:26:00
|
《查尔达斯匈牙利舞曲》-蒙蒂 选自 琳达·罗森赫尔的 小提琴专集The Artistry
Of Linda Rosenthal ,其中的第2曲: Csardas (Vittorio Monti)(蒙蒂《查尔达什舞曲》)
蒙蒂的《查尔达什舞曲》据专家介绍,是最能体现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曲子。这曲子的旋律象一个舞动的精灵,时而冲上云霄与仙子共舞,时而潜入海底进入波塞冬的华丽宫殿,时而温柔低语,时而上下盘旋翻飞,令人兴奋不已,非常提神。
的确,我不经意中发现此曲后,连续欣赏了几边,竟然令我兴奋了几天。在如此绝美的旋律,令我陶醉,令我着迷,令我激情……此时此刻我的灵活飘飘欲仙,似乎都被带到了美丽的天堂。第一次欣赏到如此美妙的作品,有什么理由不与大家分享呢。下面对此曲作一简单介绍:
【作者】:维托里奥·蒙蒂(Vittorio Monti 1868-1922) 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早年入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曾在拉姆努管弦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在音乐厅管弦乐团任指挥。后从事小提琴和曼多林的教学,并继续作曲。作有舞剧,轻歌剧和器乐小品等,其中小提琴曲《查尔达什》和《爱之晨曲》最为著名,《查尔达什》还被改编成多种小号,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流传十分广泛。小提琴曲《查尔达什》曾被改编为手风琴等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常见的有长笛、小号、单簧管的独奏曲版本,甚至还有口哨演奏的版本。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乐队伴奏的版本。
|
|
【演奏】:琳达·罗森赫尔,这位女士名气不很大,来头却不小,据说,她是“世纪琴王”海飞兹的高徒。难怪,她的技艺如此全面、扎实,融灵巧、抒情、紧张与柔韧于一炉,继承了大师完美如神的衣钵。听领略这位海氏传人神乎其技的身手。她的揉指属发音雄浑的指尖冲动型,速度从慢到快可有无数层次的变化,这使她的音色频谱极为宽阔多样,她的音准之精确几乎不失毫厘,调整敏锐至极。她无可匹敌的运弓在严谨刚毅的同时,不乏妩媚,风雅可嘉。
蒙蒂的《查尔达什舞曲》,亦是无数提琴高手炫示超人技法的名曲。琳达在此有意放慢速度,以追求纯洁贞静的内在情感和完美无瑕的表现技巧,谋篇布局十分新颖。她的感情如凌空展翅的火鸟,高贵其表,温暖其心,从哀婉的吟唱到肆意的翻飞,小提琴的每个音都保持着匪夷所思的精准,堪与其师比肩。
【查尔达什】:是匈牙利的一种民间舞蹈,其音乐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称"拉绍",速度徐缓而富于歌唱性;第二部分称"弗里斯",速度迅急,情绪热烈。本曲即以这一舞曲的典型特点写成。乐曲一开始先呈示出充满激情的引子,然后奏出深沉而略含忧愁的主题,并由这一主题组成了查尔达什舞曲特有的"拉绍"段落。在这一小调色彩的抒情旋律发展之后,又出现另一支流畅而华丽的小调旋律。这两支旋律都具有鲜明的匈牙利及吉普赛音乐的特点。接着,乐曲转入查尔达什舞曲快速而活泼的"弗里斯"段落,形成欢快而奔放的气氛。这段舞曲音乐越来越热烈,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乐句频繁出现,使乐曲趋向高潮。接着,音乐突然平静下来,缓缓奏出柔和而委婉的歌唱性主题旋律。这一纯朴甜美的旋律经过小提琴泛音再现,形成一种幽谷回声的动人效果。乐曲再现十六分音符组成的乐句,并用切分节奏的处理,将乐曲推向热烈的高潮后结束全曲。(这里)
|
--------------------------------------------------------------------------
|
19世纪的欧洲是浪漫乐派的兴盛时期,有些作曲家在自己国家的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写出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而首开风气之先的是匈牙利的李斯特和波兰的肖邦。肖邦写过很多玛祖卡舞曲和波兰舞曲,李斯特则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按照匈牙利民间的查尔达斯舞曲的样式来创作。
查尔达斯舞曲起源于吉普赛人的民间舞蹈,在匈牙利广为流行,到了19世纪的50、60年代成为匈牙利主要的民间器乐体裁。它采用两拍子的节奏,在乐曲结构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叫“拉绍”(Lassau),意思是静溢,速度徐缓而富于歌唱性,这是男子独舞者出场时的音乐;第二部分叫“弗里斯”(friss)意思是跳跃,是主要部分,速度大都很快,常用切分节奏,这一段舞曲节奏鲜明,速度迅疾而气氛热烈,用来伴奏男女双人舞。
后来,查尔达斯舞曲被一些作曲家运用到不同形式的乐曲里,例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这首狂想曲实际上是用查尔达斯舞曲的体裁写成的。乐曲开始是一段缓慢的引子,它是深沉的,但却坚强有力,具有号角一般的音色。跟着是称为“拉绍”的第一部,这是一段速度较慢而节奏自由的乐曲,表现了吉普赛人那种喜爱流浪生活、自由自在的性格,但音乐里有时不免流露出哀伤的情绪。乐曲的第二部分“弗里斯”是一段如火如荼的舞曲,粗犷而奔放,很能表现匈牙利民族特有的豪放和热情。这首狂想曲原来是钢琴曲,但在音乐会舞台上常常用管弦乐改编曲的面貌出现。
在一些著名芭蕾舞音乐里,有时也能听到查尔达斯舞曲,例如法国作曲家德里布的芭蕾舞剧《葛蓓莉娅》里的一段《查尔达斯舞曲》就很有名。
著名《查尔达斯匈牙利舞曲》的乐曲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作曲家维托里奥·蒙蒂的最著名的两首小提琴曲之一(另一首为《爱的晨曲》)
维多里奥·蒙蒂(Vittorio Monti)1868年1月8日生于那不勒斯,1922年6月20日逝世。蒙蒂从小热爱音乐,后来,他到那不勒斯音乐学院和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1886年,当蒙蒂18岁时,他已经成为拉穆勒管弦乐团的一名小提琴手了。1900~,蒙蒂担任某音乐厅管弦乐队指挥,以后,他进行小提琴和曼陀林教学,并继续作曲。蒙蒂的作品有一部芭蕾音乐、几部小歌剧和一些小品,但是,只有这首为小提琴和乐队写的《查尔达斯舞曲》,使蒙蒂的名字在世界上享有声誉。
这首乐曲先是d小调,后半部分转D大调,2/4拍,复三部曲式。前面有个节奏自由的引子,由小提琴在低音区演奏,进入正规舞曲节奏之后,出现了一段活泼欢快的旋律,这是它第一部分的A段,B段也是用一系列十六分音符组成,十分活泼。经过一个过渡段落,是乐曲的第二部分,它转为D大调,在节奏上放慢了一些,又由于是在大调上进行的,所以显得十分明朗、舒展.然后重复第一部分B段旋律,在它之后,出现一个明朗的曲调,是从第一部分演变过来的,原来是小调,而这里变成了大调,它反复一遍之后接尾声,乐曲结束在明朗的大调上。
乐曲一开始先呈示出充满激情的引子,然后奏出深沉而略含忧愁的主题,并由这一主题组成了查尔达什舞曲特有的"拉绍"段落。在这一小调色彩的抒情旋律发展之后,后来转换成另一支流畅而华丽的旋律。这两支旋律都具有鲜明的匈牙利及吉卜赛音乐的特点。
接着 乐曲转入查尔达斯舞曲快速而活泼的"弗里斯"段落 ,和上面那段“拉绍”形成强烈的对比,充满欢快而奔放的氛围。这段舞曲音乐越来越热烈,快速的走句频繁出现,使乐曲趋向高潮~~~接着,音乐突然平静下来,缓缓奏出柔和而委婉的歌唱性主题旋律。
这一纯朴甜美的旋律经过小提琴泛音再现,形成一种幽谷回声的动人效果。最后快速的走句再次现身,并用切分的节奏处理,将乐曲推向热烈的高潮后结束全曲。听到它,就好像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匈牙利人民生活的民俗画面。
蒙蒂的《查尔达斯舞曲》据专家介绍,是最能体现小提琴演奏技法的曲子。亦是无数提琴高手炫示超人技法的名曲。
这曲子的旋律象一个舞动的精灵,时而冲上云霄与仙子共舞,时而潜入海底进入波塞冬的华丽宫殿,时而温柔低语,时而上下盘旋翻飞,令人兴奋不已,非常提神。
《查尔达斯》还被改编成多种小号,单簧管等多种乐器的独奏曲,流传十分广泛。曾被改编为手风琴等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和合奏曲,常见的有长笛、小号、单簧管的独奏曲版本,还有口哨演奏的版本。
除了上述蒙蒂的《查尔达斯》之外,西班牙作曲家萨拉萨蒂著名的《吉普赛之歌》,又叫《流浪者之歌》基本也运用了查尔达斯的结构,但更加复杂些,所表现的感情也更为多样,最后仍然以狂热粗犷的“弗里斯”式的段落作结。
吹奏时慢板部分徐缓如歌,优美动人,要充满情感色彩.快板段落明快跳跃,热情奔放,自如潇洒,音节要具有颗粒性。(这里))(乐谱)
|
-----------------------------------------------------------------------------
|
查尔达斯 (Csardas) 查尔达斯舞曲起源于吉普赛人的民间舞蹈,时间大概是在15世纪的30年代,在匈牙利广为流行,到了19世纪的50、60年代成为匈牙利要的民间器乐体裁。它采用两拍的节,在乐曲结构上由两部分成。第一部分叫“拉逊”(Lassau),速度缓慢;第二部分叫“弗里斯”(friss),速度大都很快,常用切分节,气氛热烈狂放。
著名的《查尔达斯》(Csardas)的乐曲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意大利曲家蒙蒂(Monti),乐曲开始时也有充满激情的引,然后出深沉而略带忧郁的题,这就是“拉逊”的段落,它有小调色彩的抒情旋律,后来换成流畅而华丽的格调,都具有鲜明的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特点。接乐曲入快速而活泼的“弗里斯”,和上面那段“拉逊”形成强烈的对比,充满欢快而奔放的氛围。这段舞曲越来越热烈,快速的句频繁出现,使乐曲进入高潮。突然音乐平静下来,慢慢地出温柔而委婉的歌唱性题,这纯朴而甜美的曲调以小提琴的泛音回应,形成幽谷回声的动人效果,快速的句再次现身,并用切分的节处理,将乐曲推向狂放的高潮从而结束全曲。
|
|
|
|
|
|
|
|
各种艺术家演奏的查尔达斯视频选
|
|
|
|
|
|
|
-----------------------------------------------------------------------------
|
|
关于保尔·莫利亚乐队
|
|
|
感受法兰西的浪漫情调 聆听保尔·莫利亚的轻音乐
保尔·莫利亚是当代乐坛著名的轻音乐家。他的成名曲《LoveIsBlue》(爱情是蓝色的)广大乐迷更是耳熟能详。他的乐队与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队、意大利的曼托瓦尼乐队并称为世界三大轻音乐队。
1925年保尔·莫利亚诞生在法国马赛,从小就显露出其不凡的音乐天赋才华,4岁弹奏钢琴,10岁就进入马赛国立音乐学院,学习了6年正统音乐理论,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1967年12月,他的《爱的忧郁》专辑唱片发行,轰动了美洲乐坛,并获得了美国唱片协会所颁发的最高荣誉——金唱片奖。从此,保尔·莫利亚名扬国际乐坛,而他的乐队也成为全球最著名的轻音乐团之一。
从1982年起,他开始以台湾的流行歌曲为主旋律,用他独特的音乐构思改编和演奏了一些作品,如:《龙的传人》、《倩女幽魂》、《明天会更好》、《橄榄树》、《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使这些风靡一时的流行金曲,达到了一种新的意境。
保尔·莫利亚乐队的演奏既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又格调高雅,因此他的音乐获得了广泛的听众,并经常被用作各种广播、电视节目甚至公共场所的配乐及背景音乐。
法兰西民族是最具有浪漫情调的民族之一,而轻音乐恰以表现浪漫情怀见长。保尔·莫利亚乐队的音乐基调是蓝色的,仿佛每个音符都渗透着法兰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情调。就像塞纳河畔旖旎的风光,他的音乐华丽而不艳俗、浪漫而不轻浮、抒情而不缠绵,粗犷之中包含着细腻,热情之中蕴蓄着宁静。
保尔·莫利亚乐队的曲目大致可分为5部分:第一部分是保尔·莫利亚本人创作的乐曲,如《爱情是蓝色的》、《爱琴海的珍珠》、《爱的信条》、《橄榄色项链》等。第二部分是保尔改编的流行音乐名曲,如《绿袖》、《我爱巴黎》、《阿根廷,请不要为我流泪》等。第三部分是世界各地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改编曲,像南美洲的《雄鹰》、斯拉夫民族的《霍拉舞曲》、日本的《樱花谣》、吉普赛的《流浪者之歌》等。第四部分是保尔改编的世界著名电影音乐和主题曲(大部分曾获“奥斯卡电影音乐奖”),如《毕业生》、《教父》、《齐瓦哥医生》、《出埃及记》、《保镖》、《烈火战车》、《人鬼情未了》、《狮子王》、《风中奇缘》、《辛德勒名单》等等。保尔以轻音乐的手法重新演绎这些难忘的著名经典电影的主题曲,令人有一种全新的感受。第五部分是保尔改编的欧洲古典音乐名曲,诸如巴赫的《圣母颂》、舒伯特的《小夜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月光》、《致爱丽丝》等,都是百听不厌的经典之作。
保尔·莫利亚擅长将传统的弦乐器和现代各种电子乐器、打击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经常由弦乐演奏主旋律、打击乐器点划节奏、电子键盘和铜管进行烘托,营造出一种晶亮轻盈、生动明快的音响效果,因而也被誉为“法国音响之王”。
(这里)
|
----------------------------------------------------------------
|
|
|
2006年11月3日
法国指挥家保尔·莫利亚逝世
|
|
当地时间11月3日,法国著名指挥家保尔·莫利亚在家中逝世,终年81岁。1980年代,作为世界三大轻音乐团之一的保尔·莫利亚乐团的作品风靡中国,2000年来沪访问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1925年3月25日,保尔·莫利亚出生于法国马赛,在巴黎长大,幼年学习钢琴,显示出良好的音乐天赋。
进入马赛音乐学院学习的四年间,他受到了扎实的正统音乐教育,14岁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该院。由于对爵士音乐感兴趣,他最终放弃了做钢琴家的愿望而投身于流行音乐圈内。17岁时,他组织了一个乐团,最初在各国的夜总会和音乐厅巡回演出,并对编曲、作曲和演奏进行了新的探索,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保尔·莫利亚因轻音乐在欧洲电视网风靡。保尔·莫利亚乐团大红大紫是从1968年的《蓝色的爱情》开始,之后逐渐成为了世界三大轻音乐乐团之一,所演奏的乐曲都是由保尔·莫利亚创作或是改编的,风格独特。1969年在卢森堡进行的欧洲电视网歌曲大赛中,保尔·莫利亚开始为世人所知。他曾为法国香颂巨星CharlesAznavour作曲130余首,也为俄罗斯电视天气预报作曲。
他是法国歌曲《战车》的作曲者,英语译作《我将跟随他》,甚至说唱乐巨星阿姆Eminem也把他的这首曲子重新进行编曲唱成了《有罪的良心》。
保尔·莫利亚本人从1998年起就不再登台表演,但是他的乐团依然在世界各地巡演。保尔·莫利亚的音乐被形容为“清新华丽,浪漫迷人”,乐团编制一般在40人左右,弦乐比重较大,以小提琴为主,中提琴和大提琴作为色彩点缀,再加入管乐、钢琴等。保尔·莫利亚最大的特色在于让大家在古典和流行之间找到了一种新的感觉,不像严肃音乐那么艰涩,也不像流行歌曲那么粗浅,旋律流畅气质优雅,像风度翩翩的外国老头般轻松可爱。
相关新闻
“我们都由莫利亚领进音乐之门”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 安婧 责任编辑 石剑峰
刚上网,就看到一位乐迷朋友在msn上写着“向保尔·莫利亚致敬”,心里纳闷:这个年头了,有谁这么老土,还向他致敬?当得知81岁的老人家去世的消息时,心里反倒有种说不出的滋味。一个时代过去了,那个时代的音乐风尚是由保尔·莫利亚缔造的。
上海东方早报记者随后联系了几位乐迷,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成为古典音乐的资深乐评人或者经典音乐频率的主播,但他们不约而同的承认“我们都由莫利亚领进音乐”,莫利亚的音乐也从未被遗忘过,时常拿出他们的唱片听上几曲,伴着熟悉而又独特的和声,思绪渐渐又回到自己的少年时代。
正如穆言所说的那样,“爱乐生活中的很多‘第一’与保尔·莫利亚和他的乐队有着联系。第一次从电台中听到外国轻音乐队的演奏、小学毕业时拥有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一台双卡录音机后转录的第一盒卡带、第一次听到CD唱片中发出的声音都是他们的音乐。”看穆言这样细数家珍,心里有点酸。想起莫利亚唱片上那张微笑着的法国男人的脸。他把“浪漫、优雅、轻快”给了当时严肃的中国。轻轻地、淡淡地,让我们学会放松微笑。
虽然“轻音乐”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走着下坡路,或被指为轻浮浅薄,但谁都不可否认,他是那个时代奏出过最触动人心的音符。
轻轻地,他走了;让我们,深深地怀念。
声音
上世纪80年代,电台曾15集连播他们的音乐
乐评人穆言
听了多年古典音乐后,对这个似乎有些不屑了,但忽然有一天在唱片店听到了他们的音乐,居然还是那么亲切,马上掏钱又买了他们店里所有找得到的几张他的CD。
保尔·莫利亚乐团整整影响了两代人的轻音乐乐团。上世纪80年代,电台栏目《外国音乐时间》和《立体声之友》曾15集连播他们的音乐,每天30分钟,共7个半小时。
当时英国的曼托瓦尼乐团、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团以及保尔·莫利亚乐团这三大轻音乐乐团里,莫利亚乐团的影响力最大。因为莫利亚乐团在继承了原有轻音乐的元素的同时,在他们的音乐里加入了电子合成器。当然,他们的音乐也被怀疑为讨好听众,也被指为较肤浅较程式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到了90年代,莫利亚乐团非但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人们所淡忘,反而继续影响着90年代的人们。这是因为他们始终跟着时代潮流,陆续推出很多新曲,甚至推出过一张中文专辑。
这个世纪初,莫利亚乐团曾来过上海,但都不是亲自带团来,因为当时他本人的身体状况已经很不好了。今天,他有着自己的接班人,但轻音乐演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今非昔比。
在遥远的上海,莫利亚有知音
《947经典热播榜》主持人曾晓萌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改编曲目有着浓厚的法国味道。轻音乐这种东西很多是靠改编的,凭什么能让人认可?所以说改编者本身很重要。技巧上,他主要靠弦乐控制整个乐曲的节奏,轻快而且优美,这也是为什么轻音乐更容易让人接受。
此外,保尔·莫利亚这个人精益求精,对录音的要求特别高。轻音乐和古典音乐不一样,古典音乐的录音注重乐器本身的音色,但轻音乐可以做后期处理。莫利亚在巴黎有着自己的录音室,很早就已经有了现代数字化设备。
另外,莫利亚很有慧眼,当年的那首《Loveisblue》在一个不大的流行歌曲比赛中只得了第4名,但经他的改编一炮而红,在当年美国billboard榜上蝉联6周冠军!
时隔40年,在遥远的上海,莫利亚也有知音。现在的观众还常把他推上《热播榜》亚军的地位!本周六12点整,《热播榜》还将推出他的专题节目。
“轻音乐”是这么来的
主持人朱伟
当国内除了民歌、样板戏还没有别的音乐类型,“轻音乐”这个词就是由它而来的。同时又由于那时大家忌讳“爵士”,所以不能叫“爵士”这个名字。就是通过这种名头,莫利亚乐队得以风行起来。
我认为它之所以能在上海流行起来,是因为上海有着文化土壤,在三四十年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爵士和一批老“克勒”了,他们经过熏陶,保尔·莫利亚来了后,也就很快便蔓延开来。上海东方早报记者
安婧 实习生 滕晶 采访整理 (责任编辑:刘盼)
|
-------------------------------------------------------------
|
纪念保尔.莫利亚....2006/11/9
|
相信和我同年代的TX都应该知道这个名字
据法国公共电台报道:法国当代作曲家、轻音乐大师保罗·莫里亚(Paul Mauriat)于11月3日在法国南部城市帕皮格南(Perpignan)去世,享年81岁。
保罗·莫里亚1925年生于马赛,1968年他和自己的乐队录制并发表《爱是忧郁的》(Love Is Blue)并以此曲享誉全球。
11月3日凌晨1时,法国著名轻音乐大师Paul Mauriat逝世于法国南部城市Perpignan的医院,葬礼将于11月6日举行。
我最喜欢的保罗·莫里哀作品:
Love Is Blue
Penelope
I Like Chopin
Summer Has Flown
Nocturne
The Piano on the Wave
Toccata
Olive Tree
Maybe Someday
Windmills of Your Mind
Nadia's Theme
Best of France专辑全部曲子
保罗·莫里亚是当代乐坛著名的轻音乐家。他以清新、明快的音乐风格,浪漫、华丽的表现手法,编写和录制了大量的作品,并做成多种音响制品在全球发行。从而使他——“保罗·莫里亚和他的乐队”成为世界著名的轻音乐团之一。
1925年3月4日,保罗·莫里亚诞生于法国南部马赛圣街15号旧港——尤波尔的附近。他父亲在当地邮局服务,工作之余,从事一些音乐表演。保罗·莫里亚四岁开始弹奏家中的消遣摆设——钢琴。他的音乐才华很快开始受到家人的注意,他父亲除了将钢琴用来当做他的“玩具”外,还从日常生活中对他进行正统音乐教育。
1935年(十岁)保罗·莫里亚进入马赛国立音乐院,学习了六年正统音乐理论,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当时,全欧洲正处于战云密布的“黑暗年代”。保罗?莫里亚在其父亲的劝阻下,暂时放弃了做职业音乐家的念头,而与父亲一起在马赛中央邮局任职,做了一名电报话务员。但他念念不忘音乐,工作之余,邀集了一些爱好音乐的朋友,组成了一支业余乐团,由自己担任钢琴伴奏,演奏以传统爵士名曲与舞曲音乐为主的乐曲。
五十年代初期,保罗·莫里亚与他的业务乐团开始巡回于法国、比利时、荷兰、埃及等地演奏,五十年代未,他加入了巴克雷唱片公司,1960年,保罗?莫里亚发表了首次录音“香颂情调”。在巴克雷公司五年多的任职期间内,他从实际工作中汲取了编曲、演奏、指挥、作曲及唱片制作等经验。1965年,他离开了巴克雷唱片公司,组成了一支完全属于他自己的情调乐团——“保罗?莫里亚大乐团”,并与宝丽金唱片集团在法国的分公司签订了长期合约。1967年12月,他以“爱的忧郁”为名的专集唱片,轰动了美洲乐坛,三个月内,在美国就销售了七十五万张,获得了美国唱片协会所颁赠的最高荣誉金唱片奖。从此,保罗·莫里亚名扬国际乐坛,1968年,他荣获了法国ACC唱片大奖最高荣誉。
我听保罗·莫里亚乐队的音乐始于1981年,当时,我几乎经常能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中午11:30-12:00的《外国音乐节目》中欣赏到他优美的旋律。我几乎一下子就被他征服了,我使用了当时能够使用的任何一种录音手段,包括用我学外语的单录机对准半导体收音机直接外录,试图记录下这令人心醉的声音。为了能听到他的音乐,我会飞奔回家,守株待兔般地呆在收音机旁,等待着播音员念出他的名字。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为了以外录的方式录下他的音乐,我不允许在我录音的时候,我的家人发出一丝声音。
这是一段美好而纯真的记忆。保罗·莫里亚的音乐,在我看来,绝对不是一种在宾馆的大厅或咖啡馆里闲谈时的背景性音乐,而是一种值得人们正襟危坐认真聆听的音乐。因为他和其他的欧洲轻音乐大师如曼托凡尼、詹姆斯·拉斯特一样,使通俗的抒情音乐变成一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艺术。
当时国内的轻音乐队(一般只有三、五个人,只能称之为band)几乎没有一支像他那样具有交响乐队(Orchestra)般的编制。我看到他的乐队的照片,才会明白,原来所谓的“轻音乐”,也会包含着如此众多而庞大的交响元素。(这里)
|
--------------------------------------------------------------------
|
关于保尔·莫利亚
|
情调轻音乐使者 - Paul Mauriat 的音乐历程
Paul Mauriat 于1925年3月4日出生于法国南部的名城马赛,父亲是当地邮电局局长,酷爱音乐并在当地成立了一个乐团并担任团长,他极希望自己音乐家的宿愿能在儿子身上实现,于是从小开始就对小
Paul 进行培养。Paul 从4岁起便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钢琴,接受古典音乐方面的训练,并显露出出色的音乐天赋,而他自幼打下的坚实音乐基础对后来的成长起了决定性因数。
父亲看到 Paul 在音乐上极有可能大有可为,于是在他十岁的那年就又把他送入马赛国立音乐学院学习正统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四年后他便以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从马赛音乐学院毕业,此时踌躇满志对未来充满希望的
Paul 愿望便是成为一位世界知名的钢琴演奏家。然而当时的欧洲街头正到处流行的爵士乐,Paul 忽然意乱情迷被这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的音乐形式所吸引,随即便改变自己的音乐理想决心投身通俗音乐。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17岁那年便组织了一个乐队,他自己担任钢琴独奏而开始了他的音乐演奏生涯,不久他便前往法国的音乐中心巴黎发展
当时欧洲各地和法国的流行乐队多如牛毛,人们对待他们就如同路边众多的咖啡馆一样,出门即忘。偶尔有些乐队能名躁一时但不久也就销声匿迹,不为人知了。面对困境,Paul
决心独树一帜,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音乐风格。他们起先是在当地的酒吧和夜总会进行演出,偶尔也被邀请到音乐厅进行表演,而在演出的同时他又潜心于编曲和配器方面的研究,力图使自己的风格独具匠心。不久他们开始在法国国内的各地开始旅行演出。
1950年起他们又远离开法国,将他们的足迹遍极欧洲各国,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对于这支乐队开始刮目相看了。但不久因为家庭的原因Paul一度暂时离开音乐回到家乡马赛接替父亲在邮电局的工作,然而一生热爱音乐的Paul是不会放弃自己的音乐事业的。1960年,他再次来到巴黎并在那里组织了一个乐队'
Le Grand Orchestra De Paul Mauriat ',凭着他积累多年的演出经验,1965年他被
PHILIPS 唱片公司看中并与之签约,从此 Paul 事业的发展开始走上正规。第二年便以“爱的信条”一曲誉满全法国,1967年Paul推出了让他红及全球的成名曲“忧郁的爱情”,这是一首普通流行曲的改编曲,原歌曲很不起眼但经过
Paul的巧手改编后的改编曲却犹如脱胎换骨,在美国热门排行榜上获得7周冠军,并以600万张的销量扬名唱片界,并在年终全美
TOP10 排名第3名,该曲也顺理成章地成为Paul的一首招牌曲。
一夜成名的 Paul 荣誉纷至沓来,继“Love Is Blue”后,他的另一张专辑“BLOOMING
HITS”又获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金唱片奖,1968年2月,荣获法国ACC唱片首奖,带着成功后的喜悦Paul开始了他的全球巡回演出,从巴西到澳洲,从美国到前苏联,所到之处无不热潮四起,而在日本,他受到欢迎程度最为狂热,故自1969年起,每年一度的赴日公演便成为Paul的惯例,而在1995年他与PHILIPS唱片公司长达30年的合作期结束后便“叶落归根”加盟了日本的滚石唱片,日本堪称他的第二故乡。此后,Paul分别于1970年和1974年分别推出了他的另外两首经典名曲“爱琴海的珍珠”和“橄榄项链”,会同前面的“忧郁的爱情”一曲,它们并称为他的三大名曲。从此Paul也和英国的曼托瓦尼乐队,德国的詹姆斯.拉斯特乐队一起并称为世界三大轻音乐团,而他本人也被赞誉为“情调轻音乐的使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音乐之神”。
Paul Mauriat 的音乐中的每个音符都渗透着法兰西民族特有的浪漫情调,让你联想到葡萄酒,玫瑰,郁金香,地中海的阳光,情人的欢笑和眼泪。他的音乐华丽而不滟俗,浪漫而不轻浮,粗旷之中带着细腻,热情之中蕴藏着宁静。他的基调的蓝色的,象地中海海水那样的兰色,沁人心脾,充满诗意。这蓝色中带着一点忧郁,这忧郁也许是情人的忧郁,也许是法国雨季的忧郁,也许是人类共有的忧郁,也许都不是,这忧郁是Paul
Mauriat式的,你只能用心去感受。他的音乐也许达不到不朽的境地,但它却是和普通人一样站在地上,生活在尘世中,听他的音乐你不必正襟危坐,他抒发的是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那些难以察觉和捕捉的各种情思。如果说他有什么了不起的话,那就是他通过他的音乐把生活中的诗意展现在你的面前,使你对他所创造的美的意境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Paul Mauriat 的音乐比较于曼托瓦尼舒适典雅的水濂瀑布式的弦乐韵味就显得有点华而不实,而在古典新奏方面他的
Classic in the air 又稍逊于 James Last 的 Classical Up To Date,的音乐故乐迷一旦转向古典对Paul的冷淡是很自然的事。而对于流行乐迷来说,音乐的内涵不那么讲究,Paul那强劲的节拍,灵活现的打击乐以及纤细无比的弦乐高音,再加上琅琅上口的流行曲旋律,所营造的灿烂而华美的音色,着实令人心花怒放,目迷五色。几十年来,Paul能够在情调音乐圈子里能够保持长青,唱片的录音可以源源不断,应该说与他一直走通俗路线而广受流行乐迷的欢迎大为相关。Paul
Mauriat 经典歌曲集 他给人的印象是温文高雅、风趣幽默与平易近人。他的唱片音响效果极为瑰丽透明被世界各地乐友采用为测试音响器材的最佳试听唱片。在国内及全球各地拥有众多他的乐迷。他演奏过的曲目包罗万象,如著名的电影主题曲音乐专集、法国香颂专集、欧美各国流行音乐、欧洲电视网
(Eurovi-sion) 歌唱大赛得奖歌曲专集、披头四专集、拉丁美洲及西班牙的热情情歌专集、圣诞音乐专集、狄斯可风专集、日本之旅专集...
等,不胜枚举,每首曲子均有相当神妙的编曲技巧,瑰丽的音响效果、优雅迷人的气氛。他演奏的曲子以柔美的抒情音乐为主,曾被誉为「情调音乐的使者」,以及“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音乐之神”。(这里)
|
---------------------------------------------------
|
保罗 · 莫里亚(Paul
Mauriat)经典曲目背后的故事------大师永远的回忆 (这里)
|
|
|
|
|
|
|
|
以下是本站提供的保尔莫里亚乐队"I
love breeze"的全部音乐
|
序号
|
曲名
|
mp3收听
|
320Kbps Mp3 下载
|
备注
|
001
|
Introduction
|
|
|
|
002
|
Ai no cafe terrasse
|
|
|
|
003
|
Mozart (medley)
|
|
|
|
004
|
I love breeze
|
|
|
|
005
|
Toccata
|
|
|
|
006
|
Best of French medley
|
|
|
含秋叶 玫瑰人生等5首乐曲
|
007
|
Czardas
|
|
|
|
008
|
Love is blue
|
|
|
|
009
|
Penelope
|
|
|
|
010
|
El bimbo
|
|
|
|
|
|
为使网友更好地欣赏,本站特提供此片的WAV格式下载,请进入音乐大厅
Another-001页下载它
|
|
2009.1.1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