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和未来
电影是舶来品,交响乐是舶来品,摇滚乐是舶来品,我们有很多东西是舶来品,目的是为了和世界潮流齐头并进,但当这些东西被打上了中国特色之后却很难传播出去,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说明问题不单单出在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家们身上。我们到目前仍旧在不断的使用着舶来品,一方面说明我们海纳百川,另一方面说明我们一无所有。而对于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却能活生生让它们丧失本该有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如何没有一所能在世界范围内令人仰慕的音乐学院,因为我们很少有让世人仰慕的音乐家,一个没有音乐家的国度谁相信它的音乐学院是有水准的呢?对于13亿人的大国,从最简单的数学比例的问题上来说我们在现如今也应该有最少十个久石让,十个神思者,十个喜多郎,十个姬神,十个川井宪次,十个···但我们目前只能把为数不多的那几个国内音乐家剁成好多块去和别人比肩!而且有那么几块竟然是从国外回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很多标准和判断是国外人说了算,不是国人不牛逼,是衡量的口径不同。好吧,我承认朝鲜目前掌握着世界上最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和判断能力!
毕加索对张大千说:"谈到艺术,第一是你们的艺术,你们中国的艺术!我最不懂的,就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要跑到巴黎来学艺术?"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当中国学生跑去国外学建筑学的时候外国的专家给了他上面的道理。
以上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一个关于电影配乐的问题,中国有真正优秀的东西等待着时机和智慧的一次完美邂逅,但令人担心的是等到时机有了的时候却没了在这个土壤中能滋养出来的艺术家们。如果说文革是一次断代,那么我们仍旧活在这样一个文革的常态之中,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土壤在这样的日子里一点点的流失它的营养,求求各位别跑去世界各地宣传什么孔子儒学之类的东西,因为真正好的东西是能让别人慕名来学的。如果一样东西它不能给人以最现实的意义需要,那么纯度最高的黄金也不能比一个馒头让鲁滨逊感到开心。
关于中国的影视配乐,我们本是可以有所为的,但它和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显得毫无光彩,那么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问题,但放在美国或者日本,这可能就是艺术家的问题了。如今的影视配乐活在一套完备的影视生产链当中,那意味着如果一部电影失败了配乐和美术也可能要跟着遭殃,即便美工很棒,音乐很棒,人们也不会冲着这两样东西去看一部无聊的电影。我至今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我因为电影《霸王别姬》而喜欢上了那几段京剧昆曲,这就是好作品的魅力和传播力。我相信不存在缺乏欣赏和品鉴能力的年轻人,只有好的作品才能让艺术审美成为一种普遍的常态。而一味平庸下去的艺术创作只能让后来的年轻人更加的平庸。什么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之类的唬人的话本不该出现在年轻人含苞待放的年纪,因为年轻人的花朵是属于世界的。
谈到《霸王别姬》的配乐,就需要说一说配乐家赵季平,他是国内音乐家里的集大成者,毫不夸张的讲他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百科全书,但却是个积淀多于造诣的音乐家,在赵季平的作品中传统类的符号俯拾皆是,但只不过是一些旧的调式,他有很多原创的作品但在这些作品里新鲜的东西其实并不多,可以不尊敬的说,他的音乐调性仍旧脱离不了传统音乐的窠臼。虽然我们知道调性音乐的所有组合和搭配已经被用光了,但这也正是音乐家要面对和创新的课题(但不是发明)。赵季平的贡献在于对传统音乐的多样化演绎,善于配器,精于组合,让传统音乐得以在交响乐中游刃有余,这是功不可没的。虽然我认定了京剧昆曲河南梆子之类的东西必将走向灭亡,但灭亡之后也一定会留下另外一些东西。就是我们需要去创新的东西。
作为莫里康内的乐迷,在听了大量的莫里康内的作品之后,我的感觉只有一种,那就是作曲家对音乐原理无穷无尽的挖掘,平心而论,一个不懂作曲的人不能作乐评。但如果评价是不可行的,那么艺术品的创作也就意味着不可行。莫里康内的音乐中最直观的东西大概就是对不和谐音的发挥了吧,甚至登峰造极。但我想说的是,中国古乐《广陵散》便是不和谐音乐的典型代表,现成的东西,但我没能在中国现有的音乐家的作品中听到这种传承,这个真的只可能和音乐家的造诣有关。就此而言,创新需要的不仅仅是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储备。
而如何去创造,那就不是我所能言论的。
我们在艺术创作的各方面正承受着欧美国家的剥削,这回是文化殖民,工业革命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他们武力殖民了生产能力落后的地区,如今他们不需要使用任何实质性的武器到世界各地搞破坏,因为我们中年轻人乐意接受这样的殖民,为什么呢?因为人家的东西优秀,就是这么简单,这样的战争最后只有一个绝对确定的结果,国人文化沦陷,不论教条主义和学校教育如何引导年轻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帮年轻人仍旧矢志不渝的看着美剧,韩剧,岛国动画,我们应该杜绝或者反对吗?你不能反对任何一个人自主的去追求任何一样东西,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有某一天国人自己的作品使得国人能够居高临下的时候,我相信没几个人愿意去接触比我们落后的美国产品。
电影配乐,我想说,作为音乐它体现着一个国家在流行文化生产领域最能表达其涵养的艺术创作,因为有什么样的土壤就有什么样的精神,一个常识说明着一个道理:在最流于肤浅的生产中看一个民族最深刻的东西,影视是肤浅的,而且必定是肤浅的。在这样一种最为肤浅的工具之中我们往往能窥探出世界各国在创作它时整个国家的精神状态,我们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体会到了,也从它的主题音乐中感受到了。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乐器种类,最高明的音乐见解,但到底是什么让这些东西像文物一样成了导游宣讲的东西,却没了它真实的作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