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personal-000-->Sherry-000-->Sherry-f002 |
|
Sherry的个人专栏-f002
|
The
personal column of Sherry -f002
|
|
|
|
|
|
|
Sherry
在论坛发表的文章选
|
关于莫里康大师的主题帖子-2
|
(本站注:原帖有许多图片和音乐在线播放功能,由于时间关系暂未加入,有待今后补充,请大家原谅)
|
|
|
|
005-冷战下的间谍游戏-《蛇》(2004.4.2)
9/188 浏览本站保存的原帖 >>>>
|
买蛇这部片子因为知道是MORRICONE作曲的,当时在封面上一眼就看到了三个名角:尤尔伯连纳(真假公主),亨利方达(战争与和平),菲力普诺瓦雷(天堂电影院)。回去一看,居然还有配音,而且配音演员也都是上译厂的名角。如此看来早先这部电影肯定在国内公映过,而一向关注译制片的我居然一点都不知道,真是奇怪。电影主要讲述了冷战时期东西方的间谍战(当然主要是美苏之间):一个苏联特工(尤尔伯连纳)在法国叛逃,法国反间谍局长(菲力普诺瓦雷)想从他嘴里套出秘密,结果对方坚决要求去美国和中央情报局谈。于是美国人把他接到美国,中情局局长(亨利方达)从他口中得知北约国家有好多情报机关的高级官员都是苏联的间谍。于是局长迅速赶到西德,但名单上所列的两人已先行被人谋杀。其后接连出现神秘的死亡事件,死者都是判逃特工名单上的人。其实这所有事情的背后是苏联人一手导演的大阴谋。
影片主题音乐“canzone lontana”出现在片尾,落日余晖(或旭日初晖)的东西德分界大桥上,亨利方达和平反昭雪的菲力普诺瓦雷在桥的一端,目送尤尔伯连纳走向桥的另一头,同时作为交换,被苏联俘虏的美国飞行员也从另一头走来。两人在桥中央交会时还意味深长的对望了一眼。而亨利方达和菲力普诺瓦雷则感慨的看着此情此景,且各自都明了这将是自己情报生涯的完结。
在没看电影之前,听到这段悠扬如歌的旋律,本以为一定与爱情有关,结果没想到却是用在了交换间谍的场景。不过在电影里听来仍然是非常之贴切的。
|
HAN-2004.4.3.
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里康音乐之一,它的旋律已经伴随我25年了,2003年,当我从SHERRY那里得到了这部电影DVD时,我首先作的是把播放器的进度条拉到末尾,为的是再听这段难忘的乐曲.它在述说什么?可能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我听到的更多是对人生,对社会的哲哩的求索,对冷战的反思,对于作为每一个个人人生历史的追忆和困惑,加上对未来的企盼.人,人类,人类社会.....何时才能才能弃刀枪于泥土,化干戈为玉帛?.......乐曲似乎更多的流露出一种警示,无奈,和悲愤,但随着大桥彼端即将出现的黎明曙光和旋律的变调处理,仍然流露出了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希望.(点击这里http://hty66.dhcn.net/indexrm/24serpent/1Chanson.html可以收听这首乐曲)
|
|
006-分享]Malena中那首Ma
L'Amore No的原版演唱 (2004.6.21) 19/1328 浏览本站保存的原帖
>>>>
|
Lina Termini演唱Ma
L'Amore No |
boyziimen跟帖
MA L’AMORE NO
“非典”期间,逛街购物少了,在家看电视、影碟的时间多了。这不,一大叠DVD片,由朋友处借来一个多月了,一直没空看,这二个礼拜的周末时间一下子就“消化”掉了一大半。于是手痒了,也想来写一点观后感之类的东西。
这一叠片子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倒是一张半新不旧的片子——意大利影片《玛莲娜》,好象是2001年的作品,港、台地区还有其他译名,如《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对该片的评价,那就是:美妙绝伦。论美有三:1.景美,影片为了再现40年代西西里岛原貌,特地到摩洛哥海滨小岛取景,当地尚未开发破坏的小鱼村在影片中是如此地美丽和恬静;2.乐美,影片中多次出现的那首40年代意大利小曲《MA
L’AMORE NO》(意大利语:我的爱意)曲调特别婉转优美;尤其是当艳丽的女主人公在丈夫上前线生死未卜,晚上独自一人抱着丈夫的照片随着留声机里流淌出的女声《MA
L’AMORE NO》翩翩起舞时,那种无比凄美的感觉更是令人过目难忘。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这首歌的资料,原来这是一首创作于1941年的意大利歌曲,1942年一年中曾先后有Alida
Valli、Lina Termini、Meme Bianchi等三位意大利女歌星演唱过,可见该曲当时之流行。现在电影里用的是当年Alida
Valli的原唱版本,当然唱片母本已在1971年时做过修复处理。Alida Valli生于1921年的意大利,曾主演过美国40年代名片《the
third man 》(中文片名:黑狱冤魂,1949年出品),想不到这位意大利演员还有着如此销魂的歌喉;3.人美:女主人公玛莲娜的扮演者莫尼卡.贝托鲁齐现在是风头十足,本届法国嘎那电影节开幕式就是请她上场宣布开幕的;其实,莫尼卡之一举成名也是要拜本片之赐的。她在片中之性感尤物扮相,令银幕内外无数男儿竞折腰,实在一言难尽,恐怕只有看过影片才能“意会”。据说该片在欧洲和美国播放时有二个不同的版本,考虑到美国的清教徒传统与电影审查制度,美国版删去了十几分钟过于裸露的镜头。
其实这部影片最令人难忘的还不在于其风景、音乐和人物,而在于其强烈而巧妙的讽世性。玛莲娜,刚结婚丈夫就被墨索里尼政府征兵入伍,不久从前线传来“为国捐躯”的消息。于是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性感美少妇成了全城所有男人垂涎欲得的猎物,也成了全城所有同性眼里切齿痛恨的“狐狸精”,只有那个刚进入青春期对她充满爱慕的男孩在暗中窥视她、保护她。二战接近尾声时,她唯一的亲人—在中学当老师的老父亲因耳背没听到空袭警报又死于盟军的空袭中,于是无依无靠断了经济来源的玛莲娜成了前来“协防”驻兵的德国兵玩弄的风尘女子。不久,美国兵攻入小城,玛莲娜又成了全城妇女争相追打的“臭婊子”,被众人当街剥光衣裤打得鼻青眼肿,狼狈地连夜乘火车逃离小城。还是那个男孩暗暗跟踪她来到车站,记下了她的去向。战争结束了,玛莲娜的丈夫带着一条胳膊回到了小城,原来他当年是被盟军俘虏了,只是断了一条胳膊,并没战死。他在城里到处找他的爱妻,但除了遭到别人的白眼和侮辱之外,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这时还是那个男孩悄悄地告诉了她妻子的去向,于是他又拖着残躯登上了寻妻的火车。影片近结尾处又出现了令人为之动容的一幕:小城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突然出现了骚动,人群自然让出了一条通道,在大家百感交集的注目礼中,不施粉黛略显沧桑的玛莲娜挽着她丈夫的手昂首挺胸缓缓从人群中走过,向他们的家宅走去。而在不远处看着这一幕的男孩此时已是个大男孩,身边还伴着他的女友,他在心中为这对历经人间磨难而矢志厮守的苦命恋人而祝福…..
在影片中,玛莲娜可谓天妒红颜,被周围的社会环境一步步逼向了难以自拔的深渊;而影片的独到之处在于将一个懵懂而善良的少年与周围成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世故与伪善进行了巧妙的对比。人性中虚伪、贪婪的一面在影片所描写的特殊历史时期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令人看后不觉唏嘘不已。难得看到这样“深刻”(故事内涵)而又“艳俗”(性感丽人这一卖座因素)兼备的电影,是为此记。
|
|
007-奥斯卡的不幸(2004.4.2)
6/720 浏览本站保存的原帖 >>>>
|
如果说1987年MORRICONE的UNTOUCHABLES输给了三国作曲家联袂创作的“末代皇帝”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1986年的THE
MISSION和2000年的THE LEGEND OF 1900的落选就着实显出OSCAR的有眼无珠了。THE MISSION的音乐无论是在创新性,音乐元素的多样化,还是风格的大气以及音效的处理上都要超过Herbie
Hancock的ROUND MIDNIGHT许多。说实话,除非是爵士乐的爱好者,ROUND MIDNIGHT对于大多数电影乐迷来说,是属于fall
into oblivion的那类,它的音乐甚至不是为电影而作的原创,而是Herbie Hancock的既有作品。相反,MORRICONE为创作THE
MISSION的音乐可是万里迢迢跟随摄制组到南美印地安人居住地去采风,所以他的作品中结合了大量当地土著的音乐元素,是民间音乐和正统音乐的一次完美结合。如果说ROUND
MIDNIGHT只是一盘可口的开胃小菜的话,那么THE MISSION绝对是一道正点的上等大餐。OSCAR弃大餐于不顾,而青睐于开胃小菜的原因只能是一个:那道大餐先前已经被嘎纳品尝过并且奉为上品,而傲慢自大的OSCAR是不会眷顾别人垂青的东西的。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他们心目中,那届的OSCAR就是THE
MISSION。同样,记者们对于音乐的鉴赏力也要好过OSCAR的评委们。1999年THE LEGEND OF 1900获得了金球奖,却根本没有入闱当年的OSCAR。同样是爵士乐,但THE
LEGEND OF 1900不知道要比ROUND MIDNIGHT大气和创新多少倍,或许又会有一帮爵士学究们跳出来大呼什么纯粹不纯粹的,但这是电影音乐啊,不是什么爵士音乐节。况且那些所谓的纯粹爵士乐有多少可以跳出酒吧、夜总会那个小圈子,和1900那样与大海共舞的?
我估计MORRICONE这辈子与OSCAR是无缘了,或许死后会得个终身成就奖什么的(不过好象没有给过配乐人的先例)。不管怎么说,对于MORRICONE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太大的遗憾,毕竟在配乐界和资深乐迷中,他是公认的大师级人物,没有OSCAR反而还少了些铜臭和众多无知外行的吹捧;倒是OSCAR应该会是脸面无光的那一个。
|
NightKnight2007.3.21
终于奥斯卡发了个终生成就奖给莫老! |
|
008-[讨论]《美国往事》中Amapola主题的渊源
(2005.9.3.) 4/156 浏览本站保存的原帖 >>>>
|
今天在国外莫里康论坛上看到一位朋友提供了这样一段信息,发现Amapola的诞生还是和Morricone大师有点渊源的,也因此他才会在著名的《美国往事》音乐中多次采用这段主题,并且这段主题也会出现在原声带中。而片中真正的“拿来主题”——甲克虫的“Yesterday”只是一闪而过,同时也没有出现在原声带中。
In the early 80s Morricone scored a classic gangster
soundtraack in Sergio Leone's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The
composer also arranged a number of themes not worked by his own
hand(including the Beatles classic song 'Yesterday' and most notably
the beautiful theme in 'Amapola').
Well did you know Morricone had in fact worked the 'Amapola' theme
into a cuban-style pop vocal as far back as 1964?
The song is simply called 'Amapola' and is featured on the very
very rare RCA PML LP by Cuban brothers LOS HERMANOS RIGUAL(whom
had recorded two albums with Morricone).It has a lively and beautiful
Morricone arrangement and I recognised the theme straight away.
Funny after all these years I didn't know the credits were connected,so
in fact Morricone had worked this piece twenty years or so before
AMERICA.
|
叶公好龙
2005.9.3. 影片原声中的第五首就是 《Amapola》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1984 film) [IMPORT]
[SOUNDTRACK]
Ennio Morricone
1.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2. Poverty
3. Deborah's Theme
4. Childhood Memories
5. Amapola
6. Friends
7. Prohibition Dirge
8. Cockeye's Song
9. Amapola Part II
10. Chilhood Poverty
11. Photographic Memories
12. Friends
13. Friendship & Love
14. Speakeasy
15. Deborah's Theme-Amapola
16. Suite from 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 [Includes Amapola][#]
17. Poverty [Temp. Version][#]
18. Unused Theme [#]
19. Unused Theme [Version 2][#]
|
bystander
2004.4.12.amapola最早的作品形式是Jazz风格的钢琴曲,作者是西班牙裔美国人,名字待我查询后告之。我手头有用手风琴演奏的最初风格的amapola,节奏轻快活泼,很好听。在美国往事中,大师把它演绎成圆舞曲形式,那已经是再创作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