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获得1986年坎城最佳影片奖的《教会》(The Mission)後,心中仍被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深深激汤着,一幕接一幕,不断在脑海中盘旋,彷佛置身於深山丛林中,亲眼目睹了一场悲惨壮烈的战役,为几名传教士与一群印地安土着并肩为悍卫信仰及家园,与殖民强权奋战牺牲而哀恸不已。剧终,当浩劫过後,一切归於宁静,只剩下几名残馀的土着孩童,孤寂地在丛林中飘流。这部电影的主题音乐<在地如在天>(On
Earth as It Is in Heaven)继续回汤在高山长河中,悠然而深远……
重担脱落
那是在十八世纪,阿根廷、巴拉圭、巴西的交界,是欧洲列强所争夺的殖民地。同时,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也在这蛮荒之地建立了教会。在丛林深处,瀑布上游的印地安部落,正是由盖神父(杰洛米-艾朗饰)以信心勇气所建立的圣-卡罗斯宣教站,以真理、爱心和音乐教化那里的原始土着。所谓宣教站
(Mission),是一个包涵宗教、经济、教育、防卫等功能的特殊社区,由神父主导,以教堂为中心。
罗多黎各(由劳勃狄尼洛饰演)是一名佣兵及奴隶贩子,因杀死亲弟弟而悔恨不已,自觉罪不可赦。在盖神父的辅导下,终於愿意寻求救赎。他抱着赎罪的心情,拖着由他过去的犯罪工具--盔甲刀剑打包而成的重担,跟着盖神父及其他传教士们攀山越岭,爬过悬崖峭壁,历经千辛万苦来到瀑布上游,受到以前他所追捕印地安人的接纳与饶恕,心中重担才得以解脱。
罪得赦免的罗多黎各,犹如新造的人。他学习圣经,寻找「爱」的真谛。从印地安原住民的天真纯朴中,看到人性中良善的一面,并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成了一名传教士,跟着盖神父一起在圣□卡罗斯宣教站帮助原住民,使他们脱离野蛮、被奴役的日子,过一个平静安详、有信仰、有尊严、自给自足、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死而後已
耶稣会教士们在当地的成就与「在人间建造天堂」之举,拦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殖民强权将印地安人变成奴隶、供其压榨谋利的计画,因而得罪了他们。当时天主教教皇在欧洲的势力日渐式微,这些欧洲强权便利用版图重划的机会,威胁圣□卡罗斯宣教站撤离其教区,不再保护印地安人,让他们重返丛林,免得宣教站成为土着的避难所。神父们当然反对,双方僵持不下,教皇更派了一名红衣主教来裁决此事。
红衣主教在视察教区,了解了传教士为印地安人的所做的贡献,并衡量了教皇在欧洲的处境後,最後还是向政治现实妥协,要求教士们撤离教区,以保住教皇在欧洲的地位,违者逐出耶稣会。而这些平日以服从为天职的教士们,不忍印地安土着再次沦为强权势力的刀俎鱼肉,因而选择宁可被逐出教会,也要留下与之共存亡。
罗多黎各和其他教士决定率领印地安人誓死奋战,而盖神父则选择不以武力来抵抗。当西班牙军队带着枪弹大炮,攻打瀑布上游的宣教站时,印地安人虽然奋不顾身,仍然无法抵挡文明的长枪大炮,最後还是全军覆没。罗多黎各更为了救一名印地安小孩而中弹身亡,在断气之前,他看见盖神父举着十字架,肃穆庄严地带领印地安会众在圣诗声中勇往前行,无视於西军的乱枪扫射。最後盖神父中弹倒下,旁边的印地安人继续举起十架,前仆後继地在枪林弹雨中向前迈进,直到所有的人牺牲殆尽。
爱的抉择
传教士们对印地安人所表现的「爱」与对所持信念的执着,让我内心深受感动。在圣□卡罗斯宣教站建立以先,印地安土着们曾将上到瀑布上游的传教士杀害,但并没吓阻传教士继续向他们传教的热忱,反而再接再厉。最後由负责该教区的盖神父亲自上山,终於以音乐及无比的爱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圣经哥林多前书十叁章成了他们奉为圭臬的信念:「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及全备的信,叫我能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麽。我若将所有的救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叁样,其中最大的是爱。」他们之所以愿意为印地安人舍身,乃是以生命来诠释他们那由天上所领受的爱。
在基督教信仰中,「爱」是信仰的核心,整本圣经讲的就是一个爱的故事。爱也是基督徒生命的标记。「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要爱人如已。」「你们要彼此相爱,众人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身为基督徒的我们,当面临众多的选择与冲突时,取舍的标准是什麽?这些教士们以爱为他们的优先选择,并为所爱的对象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红衣主教及教皇在面临同样的冲突时,却做了不一样的选择--是政治上的考量。或许他们接触或考虑的层面是整个欧洲的局势,而非局限於传教士们所考虑的南美一隅之地,但真理是不因时空环境而有不同标准的。遗憾的是他们最後选择了保障教皇在欧洲的地位权势,而牺牲了传教士们以爱撒下的种子,辛苦建立的教会、宣教站及无数印地安人的生命。如此,只有更助长殖民强权的野心来并吞其他地区由传教士建立的宣教站,使其走上与圣□卡罗斯宣教站相同的命运。
失败与失职
诚然,信仰与政治在平日应是分立而互不干预。但当教会面临不公义的政治环境时,其态度就会对当时的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当希特勒崛起,他运用时势权谋夺取政权,在短短六个月内,让工会、议会、政党、学校、知识份子全部屈服在他的权势之下。希特勒更想取代神的角色,要所有的德国教会向他臣服。
当时在德国,以尼默勒 (Martin Niemoller, 1892-1984) 、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为首的教会领袖起来勇敢反抗,认为教会需要顺服神,而不是顺服人。所以当希特勒的势力如日中天时,教会敢於逆流中发出真理之声。虽然後因孤军作战,多人变节与纳粹势力妥协而功败垂成,但教会在纳粹浩劫中因而成为唯一拥有长远影响的机构。
另外同时期,在英国,以大主教汤朴威廉(William Temple)为首的英国教会与具有宗教背景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对希特勒进攻捷克时所暴露的侵略野心,并没有站出来严加警告,谴责制止,反而一昧姑息养奸,向恶势力妥协,最终暴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寇尔森(Chuck Colson) 在其所着《基督徒与政治》(Kingdoms InConflict)一书中对这一段历史下了一个注脚:「第二次世界大战从根本来说,是神学性质,乃是德国的教会以及英国的政府与教会,分别在神所交付的责任上失败与失职。这样的情形在何时发生,何时罪恶就得胜了。」
不再视而不见
在此,我无意讨论基督徒是否要以武力战争反抗不公不义的环境,在影片中传教士们也有不同的做法。无论是罗多黎各教士的以武力抵抗,奋战至死,或是盖神父的非武力抵抗,不畏殖民强势,在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都是对信仰的执着,「爱」的责任与表现。对这些传教士而言,他们服事的最大挑战与压力,不是对外的传教或工作本身,而是对内他们必须服从命令与他们对信仰的认知产生冲突时,所面临的挣扎与抉择。最後他们以更超越的眼光,愿意更贴近天父的胸怀,以无惧无畏的态度去面对,因知他们的奖赏不是来自世上,而是来自超越死亡线後的永恒。
这部电影对印地安原住民的人道关怀及其救赎获得许多人的激赏,配乐更受到诸多的喝采。颜尼欧-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将南美洲音乐的风格、节奏、与圣诗合唱和双簧管吹出的优美主题结合在一起,利用鼓声、笛声以及童声表达出一种古老而深远,对自然的归属感,以及人心中对「在地如在天」的渴望。
然而,对南美的印地安人来说,这种「在地如在天」的生活渴望却须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当恬然优美的主题音乐在烽火血泊中响起,我的心忍不住地悲戚。要在人间炼狱中寻找天堂,实在是一种奢望。但生活在北美自由乐土上的我们,有许多的教会、各式各样的选择与机会,却常常糟蹋了垂手可得的幸福。我们或许很少有政治上的迫害与不公不义,须要我们流血舍身去抵抗。但当我们面临社会败坏、道德沉沦的浪潮时,却无法力挽狂澜,成为中流砥柱,反而降低标准与社会妥协。看完此片,让我们重新反省,对周遭所发生的事情,我们应如何回应,我们应持何态度与立场?
----------------------------------------------------------------------------
丛林中的爱与死--电影《教会》观后感
非常喜欢的一部影片,从各方面可以说均趋于完美,特别是在那种自然环境下能拍摄出如此美而且不断给人惊喜的视觉镜头。
政治、宗教、人性相互间的影响以及相互间的矛盾确实也是很多影片涉及过的,但是能将三者和谐的架构在一起,不是普通影片能完成的。对于西方宗教不甚了解,所以也只能是片面受到些冲击,但是影片对人性的关怀、中立的角度以及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使其不会在时间流逝中褪色。
特别提到就是两位演员趋于完美的表演真的让人佩服,当然还有可以想象的拍摄环境的困难。
终于在影片中感受到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的等待已久的配乐,绝对是他最完美的配乐之一。
遗憾的是罗兰·约菲 Roland Joffé在之后的20年里都没有超越即便是达到这部影片水准的作品了。 The Mission/教会/电影原声带
Music Composed and Conducted by Ennio
Morricone
收录曲目:
01. On Earth As It Is Heaven
02. Falls
03. Gabriel's Oboe
04. Ave Maria Guarani
05. Brothers
06. Carlotta
07. Vita Nostra
08. Climb
09. Remorse
10. Penace
11. The Mission
12. River
13. Gabriel's Oboe
14. Te Deum Guarani
15. Refusal
16. Asuncion
17. Alone
18. Guarani
19. The Sword
20. Miserere
当年高中的时候,偶然在电视上看到<教会>这部电影的回放,虽然电影里有劳伯狄尼洛,杰若米艾朗等大牌,但是真正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电影中的配乐,让我第二天就找遍各大唱行才找到,但当时那知道颜欧尼.莫里克奈是那位先生,不过在心里有默默的记下来尊敬他,一直到接触的电影多了,才知道当时年小,有眼不识泰山.话说<教会>,<四海兄弟>,<新天堂乐园>这三部莫里克奈的代表作,是电影音乐作品中,少数在观众实际上并不熟悉电复印件身的情形下,仍然能够在巿场上维持很好的销售成绩与知名度的作品,特别是<教会>,电复印件身的成绩并不受影评垂青,可以说这部电影至今还能在观众心中留下印象,反而是因为莫里克奈的配乐,这不仅是一部成就凌驾于电影之上的配乐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不靠电影,而是靠爱乐者的口碑,便足以在巿场上历久不衰的电影音乐代表作(但是当年奥期卡败给远离非洲,残念....)
这部配乐的地位早已受到莫大的推崇与肯定,(事实上只要On Eearth As It Is In Heaven就足以够成购买的理由),此作品可以说是电影音乐史上最了不起的创作之一,它对后来的影响不仅反应在电影音乐上,也反应在许多新世纪音乐或世界音乐的作品中,但即使日后有许多追随这种风格的作品,这首作品中的脱俗动人仍是仅见的,莫里克奈将南美的节奏,圣诗的合唱和优美的主题Gabriel's
Oboe做了完美的结合,然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这些结合在一起的音乐元素若是分离开来,彼此其实各有独立的特色,鼓声和民族的笛声有一种古老深远,对自然的归属感,而Gabriel's
Oboe柔美恬淡,充满了优雅与详和,人声的合唱则奇妙的将圣洁庄重的沈吟,与振奋高昂的歌颂合为一体,实际上这些元素都是可以各自独立的,如Gabriel's
Oboe就时常是独立演出的,而人声的合唱曲在The River中同样也是一个独立的作品,但当这所有的东西都结合起来时,那种动人的胸怀呈现的更加完美辽阔,令人赞叹,所以我才要说,光是这首曲子就值得买这张电影原声带.
莫里克奈为这部作品创作了几个非常动人的主题旋律,Gabriel's Oboe是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品,也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而Fall,The
Mission,Miserere中的主题也是一个十分优美的主题,这个主题在这三轨中以古笛与洞箫,交响器乐,以及童声的独唱,各自呈现了不同的动人质感,写出了人心中的世外桃源,和人性中真挚的情感与心境.同时在配乐中,莫里克奈也创作了多首带有圣乐与宗教色彩的合唱作品,除了结合在On
Eearth As It Is In Heaven中的The River之外,Ave Maria Guarani与Te Deum
Guarani也都是很出色的作品,在这些合唱作品中,莫里克奈也将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融入其中,使的这些音乐不仅带有宗教音乐庄重详和的气质,同时也渗入了一股浑然天成的自然与单纯,像来自大地的声音.
不过,莫里克奈其实是一个多产的配乐家,除了上面几个有名的电影配乐,其它零零总总加起来和他自己发的cd我看不下有20张吧,但老实说,有些音乐太过-莫里克奈典型-,有些也并不特别,所以想全部收录的要量力而为,不然荷包大失血.最近马友友先生有发行他的电影配乐合辑,我的建议是,把上面的所有的电影原声都搞到手(因为我觉得还是原来的版本好听),那你就不会错过颜欧尼.莫里克奈最最经典最最动听的音乐了.
(见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