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康内爱好者
Morricone Fans
新版主页
English
年表
音乐概览
电影概览
VIP 申请
VIP 登录
电影欣赏
作品研究
琴谱
字幕
音乐大师
手机网站
付款
旧版主页
Old-Eng
站长手记
手册征订
个人专栏
最新网页
重要通告
资源库
资源传送
歌词
莫迷网联
俱乐部
微信平台
关于我们
手机论坛
旧版博客
EM简介
EM新闻
琴友专栏
名曲120
网站地图
邮探名人
出生入死
邮币卡转让
音乐顾问
软件介绍
E.M.手册
站长信箱
-----------------------
   
---------------------------
主页-->movie-000-->movie-036 Same EN
莫里康内配乐电影
mov-036 一树梨花压海棠(洛丽塔)(1997)
Lolita
9604
相关的音乐在线网页
IMDB(英文网)
IMDB(中文网)
备注
一树梨花压海棠(洛丽塔)
Lolita
剧情简介-1
洛丽塔(1997)

英文名: Lolita

中文名: 洛丽塔

别 名: 一树梨花压海棠

导 演: ( 阿德里安·莱恩 Adrian Lyne )

主 演: (杰瑞米·艾恩斯 Jeremy Irons) (梅兰妮·格莉菲丝 Melanie Griffith) (弗兰克·朗格拉 Frank Langella) (多米尼克·斯温 Dominique Swain) ( Suzanne Shepherd) ( Keith Reddin) 洛丽塔全部演员表

上 映: 1998年07月22日 美国 洛丽塔更多上映地区

地 区: 美国 法国 洛丽塔更多详细拍摄地

对 白: 英语

评 分: 本站评分..7.4/10 ( 18票 )  详细

IMDb评分6.6/10 ( 8538票 )  详细

颜 色: 彩色

声 音: 杜比数码环绕声(Dolby Digital) SDDS

时 长: 137

类 型: 剧情 爱情

分 级: 芬兰:K-16 加拿大:16+ 加拿大:18A 加拿大:18 加拿大:R 冰岛:16 阿根廷:18 澳大利亚:R 巴西:14 智利:18 法国:-12 德国:18 香港:III 意大利:VM14 日本:PG-12 荷兰:16 新西兰:R18 挪威:18 秘鲁:18 葡萄牙:M/16 新加坡:R(A) 韩国:18 西班牙:18 英国:18 美国:R

洛丽塔资料梗概

加入站内收藏夹 查看影评及点评 对本电影评分·洛丽塔外文别名:
Lolita (France) ·洛丽塔剧情介绍

根据着名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早在60年代就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版本,因为未能通过审查而无缘得见。这次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洛丽塔》,费尽周折才允许电影院放映。原因无外是它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他的12岁养女的故事;教授亨伯特因迷恋寡妇夏洛特.黑兹12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之结婚。夏洛特死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四处漫游。其间,洛丽塔逃走。几年后,当亨伯特发现洛丽塔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他终于步入不能自拔的境地...(见此页)

 

剧情简介-2


  根据著名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早在60年代就有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版本,因为未能通过审查而无缘得见。这次由阿德里安.莱恩执导的《洛丽塔》,费尽周折才允许电影院放映。原因无外是它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爱上了他的12岁养女的故事;教授亨伯特因迷恋寡妇夏洛特.黑兹12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之结婚。夏洛特死后,亨伯特带着洛丽塔四处漫游。其间,洛丽塔逃走。几年后,当亨伯特发现洛丽塔已为人妇并怀有身孕,他终于步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洛丽塔》是库布里克在英国定居后所拍摄的第一部作品,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亲自为影片改写了剧本。尽管库布里克基本没有偏离这个剧本,可能由于刚到异乡发展的原因,影片在很多方面的处理上显得过分严肃拘谨,丝毫没有日后《奇爱博士》、《发条橘子》中肆无忌惮的感觉。90年代,好莱坞导演安德烈·莱恩翻再度把这部倍受争议的小说搬上银幕,由杰洛米·艾恩斯出演霍伯特,尽管影片拍得比库布里克叫人舒服,但还是无法达到纳博科夫文字的感觉。
(见这里)

有关此电影的评论选
001-故事大纲

  故事讲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未成年少女洛丽塔之间的奸情。在大学里靠教授法文为生的亨勃特人过中年,自从年幼时的初恋女孩死去后,心中总藏着一个温柔而猥亵的梦魇。那些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对他有着不可抗拒魔法般的吸引力。他包藏着这个隐秘的欲望,只是用颤抖的灵魂呼唤着那些肤浅狂燥的精灵们。

  一次偶然的机缘下,他成为了夏洛特(洛丽塔的妈妈)的房客。他疯狂地爱上了夏洛特年仅14岁的女儿——洛丽塔。而与此同时,夏洛特也看中了亨勃特,一心要为自己洛丽塔找个靠山。为了能够继续跟心中的精灵——洛丽塔生活在一起,亨勃特违心地娶了夏洛特为妻。但最终夏洛特还是发现了亨勃特对自己女儿的迷恋。激愤的夏洛特冲出家门,却遇车祸身亡。亨勃特于是带着洛丽塔开始了一段美国高速公路上到处逃窜的乱伦爱情……直到狂燥的洛丽塔开始厌倦最终离开了他。失去了生命中的精灵的亨勃特在绝望与悲哀中杀死了当初拐走洛丽塔的男人——克拉尔·昆宁。

  电影根据著名的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波科夫的同名小说《洛丽塔》改编。库布里克和他的制片人詹姆士·B·哈里斯花了150万美圆买下了小说的版权。这在当时可说是一笔相当客观的数目。

  在电影剧本的第一稿中,编剧凯尔德·威廉汉姆为了迎合电影审查委员会的标准而将故事的结局改为亨勃特最终跟洛丽塔结为了夫妇。但没有一个人喜欢这个结尾,于是库布里克决定在不违反审查委员会标准的原则下,尽可能的终于原著。而其中对审查委员会的一个重要妥协就是电影中的洛丽塔的年龄要比小说的12岁大。

  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在这部电影里利用他独有的黑色幽默和对纳波科夫小说的深刻理解,试图探讨一个关于性欲的混乱与迷惑的主题(在37年后他又在《大开眼界》中再次回归这个主题)。 (见这里)

002-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授汉伯特不可救药的爱上了房东12岁的女儿洛丽塔,近乎病态的执迷把他引向毁灭的结局.由于小说的题材——乱伦/恋童——为道德社会之禁忌,因而该书岁广泛流传但却遭到持久而激烈的非议.小说在法国遭到短期禁毁,在美国迟至1958年才出版,在澳大利亚则直到1964年还被列为非法书籍
  然而小说的影响之大可谓经久不衰,它曾获选纽约公共图书馆1995年"世纪之书"(books of the century)中"当代文学的里程碑"(landmarks of modern literature)类,以及美国蓝灯书屋1998年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的第四名。"洛丽塔"一词甚至被收入词典,人们约定俗成的用它来形容极富诱惑力的早熟女孩(有人说Lolita这个名字原本指射的是查理卓别林的第二任妻子——未成年的女演员Lillita McMurray)."洛丽塔"本身已经外延为一种现象,一种"病症"
  另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解读是,洛丽塔并不单纯是性的小说.它影射了以欧洲为代表的传统精英文化向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流行文化的臣服,或曰老迈的欧洲文明妄图通过劝诱年轻的美国文化而达到复兴,表达的是前者的悲哀无奈和后者的傲慢狂欢
  三十年间分别有两位导演将小说搬上银幕.片名《洛丽塔》又译作《一树梨花压海棠》,典出宋代词人张先(990-1078,字子野)和苏东坡之间的文人调侃。张先在80岁时娶了18岁的女子为妾,一次聚会上,好友苏轼做诗调侃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见,此处的梨花指白头丈夫,海棠指红颜少妇,再用一个暧昧的"压"字,可谓风流尽显.

1962年,电影大师库布里克将小说搬上银幕.在今天开来,这一版本显得过于"保守",但在六十年代初期,如此大胆的银幕题材可谓惊世骇俗,非库氏此等先锋不敢吃这个"螃蟹"
  很明显,库布里克是把这个故事当作"讽刺画"处理了,因而其主旨更接近于文化层面上的嘲讽和隐喻,而不是个体层面上的悲悯和描摹——他要把人物的可笑和荒谬剥给人们看.比如本片的配乐几乎是清一色的泡泡糖舞曲,轻佻的"cha cha cha".......全片充满黑色幽默,其不合时宜的"搞笑"甚至让人怀疑库氏居心何在.比如有一场戏,汉伯特和一个黑人侍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开一张折叠帆布床,其滑稽的身体语言和与环境/道具的互动直让人想起卓别林的桥段.洛已经睡了,这张打不开的床可谓遂了汉伯特的心愿(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和洛同床了).但不幸的是,这张床到底还是被多事的黑人侍者制伏了——汉伯特的性企图落败,萎了.这个捣蛋的黑人侍者代替库布里克调笑着可怜的汉伯特.
  从故事的角度看,这一版本有很多不足.最大的缺憾是:影片根本没有交待汉伯特"为什么"会如此迷恋洛丽塔,库氏完全忽略了原著中安娜贝尔这个人物.按说150分钟的片长随便抻出一段来也已足够铺陈汉伯特少年时期打下的心理基础,但导演似乎假定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耳熟能详,因而砍去了必要?quot;前因",使汉伯特几乎一上来就是个心理变态者.可实际上,小说中的汉伯特曾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我最终未能使我的安娜贝尔阶段保留一个完整的结局也许是因为最初那次不成功的约会"——成年后的汉伯特始终留恋着那种像童年一般纯真的美妙的感觉,因而在他第一眼看到草地上穿着比基尼,戴着太阳镜,沐浴在阳光中读书的洛丽塔之后,就彻底沦陷为她的俘虏.
  其次是演员问题.
  扮演汉伯特教授的人选可谓几经周折.导演库布里克和制片人詹姆斯 B 哈里斯的首选是James Mason.但由于此君有百老汇的演出任务在身,所以库氏不得不考虑劳伦斯奥立弗.但后者在经纪人的劝说下拒绝了这个角色.于是库转而考虑Peter Ustinov,后被刷掉;制片人又推荐了David Niven,他倒是同意了,但考虑到自己的电视节目赞助商"四星剧院"会反对这一决定,这厮还是临阵脱逃了.最后,James Mason终于痛下决心,从百老汇的演出剧目中退出,参加洛丽塔一片的摄制.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演过西北偏北的"恶棍"总是一脸坏相,我始终看不到他诠释的汉伯特表现出剧烈的感情调动.影片一开始就是故事的结尾:汉伯特枪杀Quilty.据说是因为发行商想让汉伯特被观众发现是恋童癖者之前先成为冷血杀手,这样就不会有人同情他的遭遇(!).
  扮演迷人而危险的电视剧作家Quilty的是Peter Sellers.你也许奇怪为什么我第二个就提到了他,这也正是我想问库布里克的问题.因为在影片中,这个角色即使没有喧宾夺主也至少和汉伯特平起平坐——以致新版导演亚得里安林恩笑称本片应改名为"Quilty".他的戏分太多了,一会是电视剧作家,一会是便衣警察,一会是德国精神病医生,一会又是诱拐洛丽塔的花花公子,他像变色龙一样不懈的与汉伯特周旋,其噼里啪啦的语速简直像个饶舌的rap歌手.也许库的意思是他和汉伯特两人是硬币的两面,一个君子一个小人一个明枪一个暗箭,一个是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个是美国的低级性倒错者.不过Sellers确实演技出众,这在稍候的"奇爱博士"中有更淋漓尽致的表现.
  至于洛丽塔,这个混杂了天使与魔鬼的尤物,在书中只有12岁(!),而她的扮演者Sue Lyons当时年届14(影片1961年首映时15岁,未出席;直到62年英国首映时,方才获准入场),以今天的审美观来看并不具备"小妖精"的素质.虽然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不过始终缺少那股"致命"的吸引力.相信是因为电影分级制度尚未实施的原因,库氏必须小心翼翼的处理性场面以避免禁映的命运——实际上,片中根本没有"成人"镜头,这无疑使洛丽塔空有一身本领而无用武之地.假设库布里克是在1999年"大开眼戒"之时拍这个片子,想必就真的?quot;大开眼界"了.
  Shelley Winters扮演洛丽塔的母亲夏洛特 海斯.一个富有漫画般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粗俗,多情,敏感,神经质.
  总之,库氏没有在人物身上倾注(我认为)应有的同情或理解,缺乏悲剧感.虽然是大家手笔,但我仍然对片中的诸多手法不明就理.而且,你会发现这个片子带有很明显的西区科克似的悬疑味道,比如汉伯特策划谋杀海斯时的心理活动,Quilty化身后的匿名电话和跟踪----尤其是他在旅馆里背对汉伯特时两人的对话,以及后来在公路上若即若离的追车场面,都极尽西区科克的精髓.这些使得全片颇具"娱乐性"——可是你知道,在库布里克的片子里出现"娱乐"意味着什么

1997年,拍电视广告出身的美国导演亚得里安林恩(Adrian Lyne) 重新拍摄的"洛丽塔"在欧洲上映.同30年前相比,这一版本无疑更加"狂野",更加忠实于原著.尤其是对男女主人公性关系的描绘,可谓"赤裸裸".毕竟是《爱你九周半》的导演,片子的整体氛围颇有"软核"色情片的味道.
  我国影迷应该对亚得里安林恩的风格非常熟悉,像D市上很早就出现的《爱你九周半》《致命吸引力》《不道德的交易》等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特点是情欲味道很浓,深层思考不足,总是长久的纠缠于中上层资产阶级意乱情迷的男女两性关系.当年他放出口风来要重拍洛丽塔的时候,很多评论当即回应"太糟了",但林恩依旧不为所动,只不过拍竣之后做了重新剪辑,以符合美国严厉的反儿童色情法(就是这项法律把"铁皮鼓"一片告上法庭).但紧接着又在国内院线遇到红灯,虽然导演名头很亮,且片子有强大的演员阵容和成功的海外票房,但依然没有美国发行商愿意摸这块烫山芋,因为乱伦题材在美国社会可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于是此片只落得在有线电视网"秀时间"(Showtime)率先放映的厄运.不过还好,塞缪尔高德温公司(注)高价买下了该片的影院放映权,并在98年9月25号开始了小规模的局部上映.在将近2年的漫长等待之后,美国观众终于可以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从技术上讲,两部片子可谓今非昔比.新版的摄影(Howard Atherton)极为出色,用光和服装都非常考究,配乐更请来驰骋多年的大师级人物Ennio Morricone,两相呼应,狠狠的渲染了那股阴郁,绝望和晦暗的情绪.全片预算高达五千六百万美元,足见林恩重塑经典的野心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杰瑞米艾恩斯所扮演的汉伯特教授,其毁灭性的反英雄形象绝对胜过当年的James Mason.另,小说的磁带版由艾恩斯本人亲自朗读,可惜国内影迷无缘聆听其杀人声线.
  扮演洛丽塔的是从2500多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15岁少女Dominique Swain,当时的她还是一名中学生,之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其沐浴着阳光和洒水器溅出的水滴,趴在草坪上读书的出场可谓情色经典.日后她还在吴宇森的《夺面双雄》中扮演约翰屈弗塔的女儿——又一个"洛丽塔"形象
  Melanie Griffith和Frank Langella分别扮演海斯和Quilty

综上可见, 两位导演对同一题材的处理截然相反.前者是讽刺的黑色幽默,后者是移情的黑色哥特.必须承认,后者比前者更加激动人心,对情绪的搅动有股欲罢不能的气势.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影响(新版很早就出过vcd),我觉得97年的版本更加原汁原味,人物丰满,各方面都很精致.虽然诋毁大师库布里克的版本有沦为乱臣贼子之嫌,但我仍然坚持认为,新版要更胜一筹

注:塞缪尔高德温(1882-1974),美籍波兰电影制片商,他在1917年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1925年跟路易斯·比·梅耶公司合并成立了迈拓-高德温-梅耶公司(Metro-Goldwyn-Mayer),即米高梅 (见这里)


003-《洛丽塔》:作品赏析

孔小炯

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从表面看来,这是一个具有性反常心理的中年男子与一个典型的追求物欲享受的美国少女间的颇有些色情意味的故事,有着自己的意义层面,而且为数不少的评论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展开的。最初纳博科夫写完作品在国内寻求出版时到处碰壁,而且在宽容的法国出版后屡被批评是一部非道德甚至反美的小说,也是由于这部小说一眼看去必定会产生的这种理解(即使在九十年代,情况也是如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因特网上键入主题词“洛丽塔”,所调出的全部网页中至少有百分之五十涉及到性和色情)。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表层结构给人的直接感受。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这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我们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所以,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主要想表现的就是他对艺术创造与现实之间关系的这样一种看法。至于他采用这样的“色情”题材,则与他的艺术见解有关,他认为:“我所有小说的一个功能就是要证明一般的小说并不存在,我所写的书属于一种主观的和特定的事件。”正如《阿达》选择兄妹乱伦的题材,《灰火》类同于注释读本一样,《洛丽塔》也是这样一部有意为之的作品。小说还显示了一种卓绝的对语言的自觉。纳博科夫,正如“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关在监狱里的主人公,也是词汇游戏场上的一个高手,在词汇的游戏场上,人们能享有一种灵活性,一种在现实世界中毫无希望获得的颐指气使的权利。作者充分利用了这一特权,在创作中令人眼花缭乱地将梦幻和事实、韵文和散文、情趣和智慧、虚构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显示了他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纳博科夫自认《洛丽塔》是他与英语间的风流韵事,恰好也是对作品在这方面努力的一个现实的注脚。所以阅读这部小说时,从文字的迷宫中寻找意义出路的努力也同样给人以极大的乐趣。(见这里)

004-许多沉浸在爱中的女人无法判断她爱的那个人是否真的爱她,在此,作为一个有经历的男人我可以透露一些秘诀,条件是有人能把相应的秘诀告诉我:)。一个男人是否爱你,完全可以从他大把大把地为你花钱时有没有皱过眉头看出来,也可以从他是否为了你心甘情愿地拿他的生命去进行一次毫无把握的赌博看出来。

  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秘诀,也并不能得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你即使使出浑身的解数去花比尔.盖茨的钱,我想他都不会皱一下眉头。一个早就想离开这个世界的人,如果你让他为你去死,则刚好给了他一个美丽的借口。如果有人想用这两招看看在我的身上能不能得到验证,那我只能深深地表示遗憾。最近这段时间存折刚好不在我的手里,至于我的生命,虽然我是它的最大股东,但并没有大到占有全部的股份,如果我想放弃自己的生命,还得对一些小股东进行一些耐心的说服工作,这会让我很疲惫和厌倦。   我在一些女性作者的书中伤心地看到了这样的事实,在她们的笔下,书里那些男人无疑是渴望爱的,并且也愿意去为爱冒一定的风险,但他们时刻都在算计,都在权衡利弊得失,一旦这种风险超过了他们能忍受的程度,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放弃爱。看到这样的书,作为一个男人我觉得很没有面子,也许因为这些男人里也包括我吧。   相反的例子很容易找到。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在遇到他所爱的人之后,就发狂地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爱她,最后为了他所爱的人去干掉了另外一个男人,然后平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这个他所爱的人还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熟悉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我在说那本让整个世界震惊的书《洛丽塔》。

  “纳博科夫是一位奇特的作家,《洛丽塔》是一部奇书。它玄机重重,指涉无数,是一部人物传记,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部游记,一个双生人格的故事,一部喜剧与悲剧。它几乎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英语语言的暗示性、歧义性、丰富性与多重性,因而任何剖解《洛丽塔》的做法都将是勉力而为的。”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对纳博科夫和他的《洛丽塔》这样的评价,我敢保证纳博科夫看了这样的评价一定会即高兴又伤心。在我看来,《洛丽塔》表现的只是爱的妙不可言,妙不可言当然也不只意味着那让人头晕目眩的幸福,还意味着在爱之美面前灵魂不由自主的颤立,毫无把握的追逐,爱远离时的痛彻心扉,爱悄然回来时的欣喜若狂。一切形式只是为了达到那妙不可言的效果,很难想象把两个相爱的人永远地关在一个小屋子里他们能爱出什么效果来,即使旁边有啦啦队不住地加油,你们爱吧,爱吧,爱吧,他们的爱的故事也不会有多动人。只有把他们放在广阔的外部世界,他们的爱才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才会让爱变得更加的令人心醉神迷,神魂颠倒。   《洛丽塔》中的爱当然是一种畸型的爱,不管是“一个老欧洲人诱奸了年轻的美国人”,还是“一个年轻的美国人诱奸了一个老欧洲人”,反正都是诱奸,但如果一个人愿意拿他的生命进行一次诱奸,并在诱奸的过程中发出一次次近乎绝望的深情的呼唤,那它是不是与任何两个成年人之间的爱没有任何的区别呢?我听说写作是无禁区的,那爱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我一直都觉得爱和艺术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都让人痴,让人傻,让人疯,让人癫,让人会吃尽苦头,也让人尝尽甜蜜,让人不计较任何世俗的利弊得失,让人想到永恒和毁灭,让人变成那只扑向灯光的蛾子,即使自己的身体已经被烧得吃吃作响,还是不愿离开。我在一本书里看到,真正疯狂的爱是直通死亡的,有时是那个爱着的人死,有时是那个被爱的人死,有时是两个相爱的人一起死,而《洛丽塔》无疑又是一次很好的例证。   “你必须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你的欲望冒着热毒的气泡,你诡谲的坚毅里有一股超肉欲的火焰永远通红,才能立刻辨认出,通过难以形容的特征——轮廓象猫一样的脸颊,柔软的四肢,还有其他一些使温柔的眼泪感到失望和羞愧的标志,我不能罗列下去——在所有孩子中辨认出那个销魂夺魄的小鬼人精;她未被他们发现,对自己的神奇的力量一无所知。”   可是正是洛丽塔身上她自己一无所知的力量,彻底摧毁了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男人,一个老色鬼,一个老恋童狂,因为他同时还是一个艺术家,一个狂人,一个无限忧郁的造物,他喜欢,他愿意。

  “我站在这高高的斜坡顶上,倾听那微微的音乐般的震颤,倾听那轻轻的嗡嗡声中间或迸出的欢叫声,然后我明白,那刺痛我的心肺的、令人绝望的东西并不是洛丽塔不在我的身边,而是她的声音不在那和声里了。”   我还没有见到过比这更绝望的倾述,只要他爱的那个人的美丽的生命存在,不管相距多么遥远,都会是他的生命之光,随时照亮他的生命,都会是他的欲望之火,随时将他的欲望点燃,但他的生命中的那个梦幻熄灭了,他不是永远地生活在黑暗里,寒冷里,就是立即死去,他在她熄灭的同时——熄灭。

  他的洛丽塔变成了一个头发篷乱,身体臃肿的孕妇,并且坚决地拒绝了他。她不再具有“惹人发狂的优雅,难以捉摸的、诡诈的、灵魂分裂的、阴险的诱惑力”,她“已经死去,又已化为不朽”。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望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地落在牙齿上。洛、丽、塔。”(见这里

小说在线阅读见这里 01 02     购买2006年新译中文版
英语配音,中文字幕  326M, 325Kbps rmvb格式 138分钟.
2005.11.16-11.25 期间内,右击这里可以下载此文件(326M, 325Kbps RMVB格式 138分钟)
收看此电影 2-1( 69'20" 土豆网)
收看此电影 2-2( 68'16" 土豆网)
主站的的重要栏目和网页
2009年编制的老年表
电影赏析
音乐赏析
莫里康内爱好者联谊会(莫迷网联)专栏
杨大林先生,杨东女士专拦
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莫里康内乐曲
著名艺术家演奏的莫里康内乐曲
邮探世界名人
意大利电影研究专拦
关于"Chi Mai"
莫里康内欧美亚六场音乐会对比研究
网友提供的莫里康内作品
边说边听边看--专题
网友个人专栏
WAP手机网站
莫里康内MIDI铃声
软件介绍
求谱网友交流
全球莫里康内相关网站
海外优秀搜索引擎
BBC-HVF 访谈莫里康
莫里康内上海音乐会
莫里康内北京音乐会
我喜爱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新闻(中国)
全国及境外TV节目预报
奥斯卡和莫里康内
遭遇黑客
西巴女王
十三年后再访伊莫拉
"海上钢琴师"琴友天地
"阿隆桑方"研究
"工人阶级上天堂"研究
"死刑台的旋律"研究
我最喜爱的西洋杰出音乐回顾
"索多玛的120天"评述
电影"我的青春/梅泰罗"探析
"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
孩子们的作品
不得不看(新闻拾零)
电影"豺狼的日子"专页
八十年代歌曲回顾
电影"德黑兰-43"音乐专页
苏俄爱国歌曲
网站地图
Add to Google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2014): 苏ICP备11039856号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 2003 hwg 版权所有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