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康内爱好者
Morricone Fans
新版主页
English
年表
音乐概览
电影概览
VIP 申请
VIP 登录
电影欣赏
作品研究
琴谱
字幕
音乐大师
手机网站
付款
旧版主页
Old-Eng
站长手记
手册征订
个人专栏
最新网页
重要通告
资源库
资源传送
歌词
莫迷网联
俱乐部
微信平台
关于我们
手机论坛
旧版博客
EM简介
EM新闻
琴友专栏
名曲120
网站地图
邮探名人
出生入死
邮币卡转让
音乐顾问
软件介绍
E.M.手册
站长信箱
-----------------------
   
---------------------------
主页-->movie-000-->e-movie-022 Same EN
莫里康配乐电影
e-mov-022
革命前夕/革命之前
6410 Prima della rivoluzione/Before the Revolution
 
在帕索里尼的重要作品"大鸟和小鸟"以前,贝尔托鲁奇执导的"革命前夕" 最成功地表现了左派内部政治敏感性的变化以及人们对改革的朦胧的怀旧和憧憬.
(本站摘自法国洛朗斯 斯基法诺-- Laurence Schifano--所著的"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Le Cinema italien de 1945 a nos jours)
 
6410
相关的音乐在线网页
IMDB(英文网)
IMDB(中文网)
备注
纪念莫迷网联一周年暨本站七周年本站倾力推出"为会员加工订作莫里康内爱好者DVD珍藏系列影碟公益活动" >>>>
电影 革命前夕/革命之前
电影 革命前夕/革命之前
影片显示本片由吉诺 帕奥里和莫里康内谱曲 (00'01'30")
影片显示本片由吉诺 帕奥里和莫里康内谱曲 (00'01'30")
01-电影有关资料--革命前夕/革命之前 (IMDB)
革命前夕(1964)

片 名: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中文名: 革命前夕

导 演: (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

主 演: (阿德里雅纳·阿斯蒂 Adriana Asti) ( Francesco Barilli) ( Allen Midgette) ( Morando Morandini) ( Cristina Pariset) ( Cecrope Barilli)

上 映: 1964年05月12日 意大利 详细上映地区

地 区: 意大利 更多详细拍摄地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对 白: 意大利语

评 分: 本站评分..投票少于1人

IMDb评分7.3/10 ( 533票 )  详细

颜 色: 黑白

声 音: 单声道(Mono)

时 长: 115 min / USA:105

类 型: 剧情

分 级: 芬兰:S

外文别名

Before the Revolution (USA)

Antes da Revolucao Brazil / Portugal
Vor der Revolution Austria (TV title) / West Germany
Antes de la revolución Spain
Before the Revolution USA
Ennen vallankumousta Finland
Prima della rivoluzione France
Prin tin epanastasi Greece

剧情介绍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接近复活节的日子,地点是意大利的帕尔马,那年他22岁。就在这个微妙的时刻,他的好朋友因为家庭的压迫愤而自杀,悲痛的他重遇性感漂亮的姨姨,与他发生了一段忘年恋。教育背景与使命感,驱使他投身于即将爆发的革命,可是,中产阶级的身份使他知道自己投身革命,将一无所得——他看到自己的将来,亦在将来看到现在的自己,在将来他肯定会怀念这段「革命前夕」的日子。(百度百科)
《末代皇帝》导演贝纳多·贝托鲁奇一举成名经典名作惊世骇俗的不伦之恋!迄今为止最令人坐立不安的电影之一。
  贝托鲁奇初出道时最富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但由于表现手法过于晦涩,造成商业惨败。由于影片要说的这种感情十分虚幻和有点牛角尖,加上影片所用的技巧十分细杂,镜头间的连接都不按一般传统技法进行,而采用大量的跳接和独白等手法,因此好些片段令人费解。一个以诉说感觉为主的戏而不能让观众投入影片的感觉中,不能说是一部理想的电影。当然,贝托鲁奇对于资产阶级的厌恨却又无法寻找理想革命出路的幻灭,也通过影片的主人公得到了强烈的反映。(百度百科)
回到家乡柏尔马拍摄的《革命之前》,是贝托鲁奇首次在人性探讨以外加进政治意识的作品。影片描述一个中产阶段的知识青年如何徘徊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犹豫感。他想和人谈革命,谈感情,但当他爱上他的姨母,却为这种感情觉得内疚和痛苦不安。终于他斗不过现实,和一个自己不大喜欢的少女结婚。影片虽不是贝托鲁奇的个人自传,但在电影里他却尽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时代氛围,年少气盛的他在片中绝对是火气十足。(人人网)
 
演员表

阿德里雅纳·阿斯蒂 Adriana Asti .... Gina

Francesco Barilli .... Fabrizio

Allen Midgette .... Agostino

Morando Morandini .... Cesare

Cristina Pariset .... Clelia

Cecrope Barilli .... Puck

Evelina Alpi .... The little girl

Gianni Amico .... A friend

Goliardo Padova .... The painter

Guido Fanti .... Enore

Salvatore Enrico .... The priest

Amelia Bordi .... The mother

Domenico Alpi .... The father

Iole Lunardi .... The grandmother

Antonio Maghenzani .... The brother

Ida Pellegri .... Clelia's mother

>>>详细的演职员表

 
编剧 Gianni Amico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原创音乐 埃尼奥·莫里康内 Ennio Morricone
02-电影评论
 
01

对电影《革命前夕》的一句话点评Fev-susu 发布于:2007-07-11 04:02


主人公由于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为什么干”?

于是就决定什么也不干..

貌似是一个永远处于“革命前夕”但总也无法进入“革命”的“共产党员”!

爱情上也是模棱两可

纠缠徘徊於未婚妻和姨妈

结局是什么呢?

 

结局是他决心回到现实中..(我#@¥%……¥,他之前难道一直在云端么?)

或许是他不再打算和自己纠结了,

不“为难”自己了

就此“甘于”资产阶级的平庸生活日复一日了..

父亲、死亡、乱伦、革命..

大抵都是关键词..

不止是影片的,

也是无形纠扯住贝特鲁奇本身的...

 
 
02
《革命前夕》是贝托鲁奇鲜为人知的第二部作品。在24岁时,他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著名的纽约影评人波琳·凯欧大赞《革命前夕》,说它捕捉到了青年一代的狂热激情和纵任的诗性。(这里)
 
 
03-关于导演: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原名 贝纳多·贝托鲁奇
英文 Bernardo Bertolucci
生日 1940年3月16日星座金牛座
性别 男 地区 意大利
血型 A 职业 导演编剧

贝纳多.贝托鲁奇于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尔马。早在24岁时,他便导演了轰动一时的影片《革命前夕》(《Before the Revolution》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业基础。

  贝特鲁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气息的浪漫情节和内蕴的心理批判作为表现的核心,并结合一些政治、社会内涵,形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1968年,由他执导的影片《同伴》(《Partner》)就颇具当时兴起的新浪潮电影的特质。此后,他在影片中开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计划》( 《The Spider's Stratagem》1970)一片中首获成功。  

贝纳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1971年,贝特鲁奇导演了影片《The Conformist》。在该中,他表达了跳舞是一种暗喻的创作主旨。两年后,在其导演的《巴黎的最后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1973)中他又再度表露了这种创作思想。1977年,贝特鲁奇更是以大手笔制作了颇具史诗气息的《1900》。该片讲述了两个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纪交替的45年间的友情与斗争,并以此折射出了广阔的社会内容和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获得了评论界的交口称赞。不久,贝特鲁奇又拍摄了《Luan》(1979)一片,口碑不菲

进入80年代,贝特鲁奇更是佳作迭出。先是1981年导演了《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该片讲述了一个父亲寻找亲生儿子的曲折经历,影片以其内含的深遂思想广受好评。1987 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影片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古老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王溥仪的情爱与政治生活,极具哲理、人生意味。该片获得了九项国际大奖,它无疑成了贝特鲁奇导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92年之后,贝特鲁奇着手执导了一个三部曲《L'- esppit Edl'exil》(1992)、《De Domeinin Ditvoor- st》(1993)和《The True Life of Antonio》(1994), 并在1994年导演了影片《Little Buddha》, 都有较好反响。贝特鲁奇总是喜好把一个简单的情节与相对不令人满意的戏剧性结局相结合并以此来阐述他的创作主旨。在1996年导演的新片《偷香》(《Stealing Beauty》)中,他精心构建了一位19岁美国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寻生父的故事情节。影片透过抒情表象表达了包容性较大的思想内涵,倾倒了诸多影迷。

  导演影片:

  《革命前夕》 1964 《Before the Revolution》

  《同伴》 1968 《Partner》

  《巴黎的最后探戈》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1900》 1977 《1900》

  《路娜》 1979 《Luna》

  《一个荒唐男人的悲剧》 1961

  《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

  《末代皇帝》 1987 《The Last Emperor》

  《小活佛》 1994 《Little Buddha》

  《偷香》 1996 《Stealing Beauty》

  获奖记录:

  1988年以《末代皇帝》一片获第六十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

======================================================
奥斯卡最佳导演的乱伦电影 在美国都禁播至今
蜚声国际的意大利导演贝尔纳多.贝托鲁奇(Bernardo Bertolucci),以擅造醉人的氛围、色彩洵烂的影像见称。对性爱表现的大胆态度,走在影史的前沿。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名**党员。传奇人生就如作品般浪漫、奇情。

1940年3月16日,贝托鲁奇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Attilio Bertolucci是一位诗人、影评人及艺术史教授。贝氏自小受父亲熏陶,热爱诗作与电影。12岁时,首次在杂志上发表诗歌《神秘的探索》(In Cerca del Mistero)。

1958年,贝氏进入罗马大学修读文学。在父亲引荐下,让醉心电影的贝氏成为帕索里尼的电影《乞丐》(Accattone,1961)的助导。

1961年,从大学退学,打算全身投入影圈。以21岁之龄开拍处女作《死神》(La Commare Seca, 1962)。原著剧本为帕索里尼。故事围绕一桩妓女被谋杀案件。片中新颖的电影语言,明显深受法国新浪潮影响。第二部作品《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 1964)是贝氏的个人自传作品。讲述年轻的男主人公出身于中产家庭,受到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影响,同时与迷人的姨姨相恋。影片才情兼备,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大放光彩。

往后四年,由于筹集资金困难,贝氏进入电视台,拍摄了三部关于石油业的特辑。直至1968年,他拍摄《伙伴》(The Partner),剧本意念来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双重人》(The Double)。内容关于激进的学运。被认为与法国的「五月风暴」遥相呼应。1969年,与导演塞尔吉奥.莱昂内(Sergio Leone)合写《万里狂沙万里愁》(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的剧本

1970年,贝氏开拍《蜘蛛策略》(Strategia del ragno)。首次伙拍往后长期合作的摄影师维多里欧.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二人高超的技艺,在同年的《同流者》(Il Conformista, 1970)中更见圆熟。史托拉洛的摄影,加上对服装、布景的刻意营造,影片充满强烈的视觉效果。《同流者》被公认为贝氏最具大师风范的作品,更让他首次获提名奥斯卡奖项(最佳改编剧本)。

在1972年的《巴黎最后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中,这份颓废色彩被推向极致。影帝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饰演丧妻的鳏夫,与无名少女Maria Schneider发展一段畸恋。白兰度沈郁而带有即兴成份的表演,被公认为演艺生涯中最佳演出。片中数幕性爱场面,大胆程度令人咋舌,曾遭多个国家禁映,及后被视为性解放电影的里程碑。《巴》将贝氏的名声推向高峰,让他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制作长达四小时史诗式巨作《一九零零》(Novocentro, 1976)。集合美、法两大影星—罗伯特 德尼罗与杰拉尔 德帕迪约。故事围绕农民与地主两大家族的世代恩怨。故事的架构宏大、场面浩翰。可惜野心过盛,难以驾驭,致影评委誉参半,票房更遭滑铁卢。

其后贝氏收复失望心情,在1979年制作《月神》(La Luna, 1979)。片中含有贝氏一贯的弗罗伊德“恋母”主题,并有母子乱伦的异,以致后来的作品《荒谬人的悲剧》(The Tragedy of a Ridiculous Man, 1981)在寻找发行方面出现困难。

经过五年的事业低谷,贝氏积极筹备个人最大规模的作品《末代皇帝溥仪》(The Last Emperor, 1987)。在中国政府的配合下,成为建国后首支进入北京紫禁城拍摄的西方摄制队。溥仪的跌宕人生,以及中国半世纪的战争与革命,被贝氏描写得扣人心弦、气魄不凡。影片夺得奥斯卡九个大奖,包括最佳导演与最佳电影。《末》的成功,让他再有机会拍摄东方主题的《情陷撒哈拉》(The Sheltering Sky, 1990)。摄影师史托拉洛捕捉了非洲撒哈拉沙漠的神秘景致,衬托男女主角迷乱的内心世界。.....

 
貝納多·貝托魯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首部電影
貝托魯奇在1958年至1961年入讀羅馬大學,這是他電影事業開始的地方。正如先前提及,他為帕索里尼擔任助手。不久之後,貝托魯奇在沒有畢業的情況下離開羅馬大學。在1962年,貝托魯奇21歲時,他執導了首部電影《死神》(La commare secca)。這是一部謀殺懸疑的小作品,內容講述一個妓女殺人的故事。貝托魯奇利用倒敘法來拼合整件罪案的發生,和犯事的人。而在1964年,他執導了備受讚揚的作品《革命前夕》(Prima della rivoluzione/Before the Revolution)。

意大利戲院數量的急速成長,令貝托魯奇的產量在七十年代的生產速度慢下來,因為在全球經濟不景影響意大利電影業的情況下,導演要和其他美國、瑞典、法國和德國的電影發行商和演員合作,共同製片。所以有人推測就是從此以後,意大利的戲院開始要倚賴國際市場。

 
转载文章 贝托鲁奇:戈达尔是我的精神领袖 拍电影以弑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6日10:14 东方早报
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
意大利著名导演贝托鲁奇 CFP资料
贝托鲁奇2003年的电影《戏梦巴黎》向戈达尔致敬
贝托鲁奇2003年的电影《戏梦巴黎》向戈达尔致敬
戈达尔《法外之徒》
戈达尔《法外之徒》
1970年的巴黎,一个下雨的夜晚,差15分钟零点,30岁的贝尔纳多·贝托鲁奇站在圣日耳曼药店门口,等待着他最尊敬的电影导师光临《同流者》在巴黎举行的首映式。这个让他冒雨等候的大人物就是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的旗手让-吕克·戈达尔。“我已经很多年没谈过这个话题了。”38年后,68岁的贝托鲁奇说,“戈达尔是我真正的精神领袖,你们明白吗?我认为,电影只分成两种,即‘前戈达尔电影’和‘后戈达尔电影’,就像时代分成‘公元前’和‘公元后’。戈达尔对电影的思考,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电影之父 “同流者”要杀死戈达尔

  自2003年的《戏梦巴黎》后,意大利名导贝托鲁奇尚无新作问世,最近,他带着1970年的电影《同流者》来到英国,作为“欧洲黑色电影展”的一个特别环节重新放映,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在当年的贝托鲁奇看来,《同流者》有很多吸引法国观众的元素,比如政治、时髦、惊悚、追车、谋杀和性。该片在法国巴黎举行首映式时,贝托鲁奇向他最崇拜的精神导师发出邀请。午夜时分,戈达尔准时赴会。38年后的今天,贝托鲁奇对那次约会记忆犹新。“他什么也没说,只递给我一张纸条,然后离开了。纸条上有一幅毛主席像,戈达尔在下面写道,‘你要与利己主义和资本主义作斗争!’这是他看了我的影片后给我的回应,我很是愤恨。但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后悔,我该永远珍藏那张纸条,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贝托鲁奇从不看自己过去的电影。“没法看,那让我难堪。现在我看着以前的作品,会发现有很多错误、疏漏、遗憾……也许别人都看不出来,但我能。”谈到这次重新放映《同流者》,贝托鲁奇说,“这部影片距离今天已经很久了,所以,我能原谅那时的我。”也许正是如此,回想起戈达尔的纸条,当年的愤恨早已随着时间消失殆尽。“这部老片能让我回想起当年的我,但不能让我回想起当年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分量。当责任消失了,对艺术家而言是很大的解脱。”

  为什么戈达尔不喜欢这部电影?贝托鲁奇说:“那时他认为,清楚地表达思想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戈达尔不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理由。“片中,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饰演的男主角追查他欲谋杀的老师的地址和电话,出现在片中的电话号码正是戈达尔的电话,地址则是戈达尔在圣雅克路上的住所。可以理解为,我就是‘同流者’,想要杀死‘激进分子’。”

  尽管戈达尔曾表达过对《同流者》的不屑,但这部电影仍是二战后意大利电影的珍宝。我们甚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部电影,科波拉的《教父》和《现代启示录》会是什么样。对此,贝托鲁奇很是得意。“想到这个我就觉得自豪,还有点诚惶诚恐———科波拉、斯科塞斯、斯皮尔伯格都曾对我说,在当代电影中,《同流者》是唯一一部被他们当作启蒙的范本。”这三位导演通过《同流者》学会了结构复杂的闪回叙事手法及充满象征符号的镜头。科波拉拍摄《现代启示录》时,还连哄带骗地把《同流者》的摄影师维托里奥·斯托拉罗带去菲律宾,让其掌镜。

  精神之父 在电影里不断地杀死亲父

  在拍摄《同流者》时,贝托鲁奇陷入了对自己的反省———在此之前,他早期的电影《革命前夕》、《蜘蛛的策略》等遍布着戈达尔电影的痕迹。“那段时间里,我尽可能地想摆脱照搬戈达尔的套路,不想拍戈达尔电影的复制品。我想不止是我,那个时代好多人都曾面临相似的困境。”

  这段自我分析的过程得出的第一个成果就是让贝托鲁奇真正下决心“捣毁”了他的精神偶像———这里的“偶像”不仅指戈达尔,还有贝托鲁奇的父亲、意大利诗人阿蒂利奥·贝托鲁奇(Attilio Bertolucci)。“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下,我意识到,拍电影是一种杀死我父亲的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拍电影的目的是为得到一种罪恶的快乐。过了好一段时间,我父亲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他在我的每部电影里都会被杀死一次。他总说,‘你很聪明。你杀了我这么多次,却从来不用坐牢!’”

  贝托鲁奇的父亲不仅是一名诗人,还是著名的影评人,与帕索里尼私交甚笃。所以,贝托鲁奇第一份跟电影有关的工作就是在帕索里尼的电影《乞丐》的片场当助理。尽管一次次看着自己被杀死,可贝托鲁奇的父亲却喜欢儿子的电影,包括《同流者》。“他爱我所有的电影,因为他觉得这些电影是他拍的。他爱他的宠物———也就是我,因为我擅长拍他想拍的电影。他认为,我所知的一切都是他教会的,事实也的确是这样。”这样一来,贝托鲁奇永远都无法“杀死”他的父亲,永远不能抹除父亲带给他的影响———对此,贝托鲁奇表示赞同,“我的电影跟我父亲都属于同一片土壤,那是帕尔玛的文化土壤。”贝托鲁奇的故乡在意大利帕尔玛,他1967年的电影《革命前夕》灵感就来自司汤达的小说《帕尔玛修道院》。

  贝托鲁奇最近一部电影《戏梦巴黎》拍摄于五年前,为什么不继续拍了?毕竟,68岁对于导演来说还算不上是“退休”的年纪。“因为我的背。三年前我做了背部手术,手术并不成功,所以三年来我一直在痛苦中度过,连走路都不方便,更没法工作。”现在,他有两个计划:一个是拍摄一部关于16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杰苏阿尔多著名的杀妻案件的电影;另一个是将小说《仙乐飘飘》搬上大银幕,故事背景设在南美洲,讲述几个恐怖分子与他们的人质共处的故事。“但我首先要想办法解决我背痛的问题,然后我才能再导电影。”

  ◇相关链接

  《同流者》

  《同流者》改编自意大利著名小说家莫拉维亚的作品。1938年的意大利,墨索里尼领导的法西斯政府越来越蛊惑人心,不少意大利人盲目跟随,其中包括家道中落的贵族子弟马切洛。他在巴黎度蜜月期间,遇到了昔日哲学老师奎德里教授的妻子安娜,两人立刻打得火热。同时,马切洛接到命令,暗杀作为进步人士的奎德里教授。二战结束之后,在街上讨伐暗杀者的队伍中出现了马切洛的身影……本片一上映就立刻引起争议,有人认为影片如实描绘了墨索里尼执政时期一代人的缩影,也有人指摘导演贝托鲁奇没有从批判的角度反映历史。 早报记者张悦编译

04-电影在线播放
收看此电影前半部分 49'08" (本站上传土豆网)
05-电影下载
本站在一个月内在会员专区提供以下文件下载
序号
内容
说明
001
电影 (64-03) "革命前夕/革命之前"
WMV格式 107分钟 意语配音,内嵌中文字幕 609M
002
电影 "革命前夕/革命之前"(64-03)字幕文件(含中文简,繁及英,西字幕IDX/SUB 和 SRT 格式文件,打包为RAR格式提供)
RAR文件 6.22M
2009.11.28
 
主站的的重要栏目和网页
2009年编制的老年表
电影赏析
音乐赏析
莫里康内爱好者联谊会(莫迷网联)专栏
杨大林先生,杨东女士专拦
著名歌唱家演唱的莫里康内乐曲
著名艺术家演奏的莫里康内乐曲
邮探世界名人
意大利电影研究专拦
关于"Chi Mai"
莫里康内欧美亚六场音乐会对比研究
网友提供的莫里康内作品
边说边听边看--专题
网友个人专栏
WAP手机网站
莫里康内MIDI铃声
软件介绍
求谱网友交流
全球莫里康内相关网站
海外优秀搜索引擎
BBC-HVF 访谈莫里康
莫里康内上海音乐会
莫里康内北京音乐会
我喜爱莫里康内
莫里康内新闻(中国)
全国及境外TV节目预报
奥斯卡和莫里康内
遭遇黑客
西巴女王
十三年后再访伊莫拉
"海上钢琴师"琴友天地
"阿隆桑方"研究
"工人阶级上天堂"研究
"死刑台的旋律"研究
我最喜爱的西洋杰出音乐回顾
"索多玛的120天"评述
电影"我的青春/梅泰罗"探析
"大师和玛格丽特"研究
孩子们的作品
不得不看(新闻拾零)
电影"豺狼的日子"专页
八十年代歌曲回顾
电影"德黑兰-43"音乐专页
苏俄爱国歌曲
网站地图
Add to Google
关于我们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2014): 苏ICP备11039856号 本站自2003.8.8.开始运行 © 2003 hwg 版权所有
除非有版权所有人的允许,本站所有曲目均仅供访问者个人欣赏使用,严禁用于复制生产,出租销售等任何其它商业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