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就像"教会","摩西传"等等电影一样,笔者是由于莫里康内杰出的音乐所吸引而注意到这部影片的.而且前不久,比利时的"CaiMai"网站站长,我的老朋友Didier先生,还专们向我寻求这部影片,因此它就更加引起了我的兴趣.最近在志愿者朋友王敏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它的中文字幕翻译,使得我们终于可以一睹影片的风采,并更深刻地了解那首著名的音乐的深刻含意. |
不过,当我第一次耐心地看完这部被中国观众所喜爱的意大利著名导演托纳托雷所导演的这部影片之后,我的感受却是疑惑,不解,还带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闷感.如果不是莫里康内谱出的音乐的触动,说真地,我一下子还弄不清这位为中国观众所普遍喜爱的著名导演托纳托雷通过这部影片想带给大家的是什么? |
和托纳托雷导演的"天堂电影院","天伦之旅","海上钢琴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人文性质的影片截然不同,这部影片的绝大多数时间花在了双人对话上,虽然两位著名演员德帕迪约和波兰斯基的演技高超,对白话语的艺术性也令人称道,但故事的情节十分零乱,而不时插入的闪廻镜头又非常急速,如果不是事先对电影情节有较多的了解,对人物的对话有灵敏的反应,对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人,特别是喜欢有明确的故事情节和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的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是很难理解这部电影的. |
幸好,伟大的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在校核字幕,查阅网页资料,反复观看电影,寻求文艺理论解释的基础上,笔者终于对这部电影得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愿意把它们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
1.故事主要情节:
电影是以一位著名作家奥诺夫死后的亡灵在雨夜旷野中被警察拘留,而后通过警长和作家对话,审讯的过程而逐步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作家断断续续,前后不断矛盾的含混回忆,我们大致可以整理出一个作家个人历史的轮廓:作家自小在孤儿院长大,由于他的生日和天主教传说中的圣布莱斯(Saint
Blaise,传说中的十四救使之一,克喉疾、保护家畜.见这里和这里))是2月3日同一天,因而被取名布莱斯
菲伯路里(Blaise February, February即二月).在他成长的年代里,他遇到一个怪才,流浪汉弗宾.是弗宾为他取了一个好名子奥诺夫(Onoof,另一种意译为关开),并引导他成为一个作家和走上成名之路.他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没有子女.之后过着独身生活,中间也不乏一些浪漫..在出版了大量名著之后,他又花了三年時間破译了他的那位老友,已故的怪异流浪汉弗宾给他留下的九本密码式的笔记,并以"九界宫殿"的名字出版了这部小說.他認為這是自己的顛峰之作。在此后的六年里,他下决心从公众生活中引退,跟女友保拉在一个乡村农场里過著隱居式的生活,藝術家的特殊性格令他感覺自己进入了一种可怕的文思干涸期,他再也寫不出比這更好的作品,偶而寫一些什麼,第二天却又把它撕掉.他逐渐感到生活失去了意义.面对一片空白的稿纸,他感带一种恐惧.酒精成了他唯一的乐趣.他对警长是这样说的:"我鄙视我的灵魂,鄙视所有的我以前的作品.当我创作的时候,我就像在喝酒一样.我写作,只是为了不去喝酒..."最后,当保拉和一个他称之为难以忍受的朋友(Insufferable
friends)希望他离开农场回家的时侯(从他的前后语言推论,这当中还有一个文化部长邀请他开会的情节).他支走了她们,留下了遗书后开枪自尽
|
|
2.怪异的电影艺术:
这部电影,IMDB将其分类为犯罪 惊怵(Genres: Crime, Thriller).不过.看过这部电影之后,笔者得到的却不是这种感觉.就犯罪而言,自杀和犯罪是难以等同的.就惊怵而言,除了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枪口对准观众的枪声之外,很难产生惊怵的感受.可能多数观众会和笔者一样,更多的是怪异,迷惑和不解.说它怪异,是因为故事采用了死者灵魂出窍的形式来追述作家的生平.但这一类故事在中国的聊斋故事及其改编的许多电影,美国故事片"人鬼情未了",以及同为莫里康内配乐的电影"美梦成真/飞越来生缘","大师和玛格丽特"等等电影中并不鲜见,导演用这样的手段来描绘一个并无多少噱头的作家自杀故事以能吸引观众是可以理解的.但令笔者感到迷惑不解的则是这位作者的自杀原因和动机,以及导演通过这部影片想要在观众中产生的效果. |
自杀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个特殊的悲剧."蝼蚁尚且贪生",对于一个有头脑,有思维的正常人而言,除去人生出现重大变故,已经确无出路可走,或者由于极大的痛苦而生不如死,一般是不会选择自杀的.而在本剧中,一位十分出名的作家,(从警长到普通警员在听到"奥诺夫"这个名字时的神情来看,奥诺夫这个名字至少相当于矛盾,巴金等名字对于当代中国人)身体健康,思维正常,生活无忧,受人敬爱(包括警长在内的他的无数粉丝,在影片中已有交待的他的几任妻子和女友,以及作者在警局多次提到的他将要参加文化部长的会议等等情节),只是由于进入文思干涸期,几年写不出来东西而举枪自杀,这样的逻辑,除非是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但在电影中从未提及)是很难使人认同的.人们在疑惑之余不仅要问,托纳托雷这位大名顶顶的导演兼本剧的编剧之一,通过这部电影想要带给观众的是什么呢?!尽管有电影评论家指出:"(这部电影)导演带给我们的无关肉体的朽灭而是精神的发现和认知,这是西方精神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究,这是这部电影给我们启示。"可惜就笔者的这点水平而言,读过这些评论依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它的头脑. |
3.了解存在主义及其文学流派:
带着这样的问题,偱着电影评论家的一些指点,笔者花了不少时间在网上搜寻有关"存在主义"的文章论述,以求能更深入地弄懂这位大导演影片的内藏玄机.尽管此类文章大多玄虚难懂,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消化,但至少还是增加了不少知识,开扩了一些眼界.从而对此片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
自古以来,所有的哲学理论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正如中国的孔孟之道讲的是封建士大夫的处世原则,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来源于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一样,存在主义的出现同样是一种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反映.它最初出现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一战中战败后的德国,而后发展于四五十年代被纳粹占领下的法国,在五六十年代到达其顶峰之后开始衰落并逐渐沉寂.它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份子,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忧虑、烦恼、恐惧,悲观失望等阴暗情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由于苦闷、孤独、被遗弃、找不到出路而玩世不恭、放荡不羁的风尚。他们甚至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在他们迫切需要有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苦闷,异化的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它的最主要理论是“存在先于本质”.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这个"存在"不是我们常说的客观存在,而是指人的非理性的主观意识的存在.也就是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所说的"我思故我在".存在主义者认为:正是因为人有每个人的主观意识,这才能证明他的存在.而动物因为没有主观意识,所以它只能说是"有",而不能说是存在.存在主义的核心是自由,即人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时是绝对自由的。它认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自由,面对各种环境,采取何种行动,如何采取行动,不必受社会,政治,宗教,伦理道德的约束,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信仰,他都可以做出“自由选择”。"存在主义"的主要理论家萨特认为,人在事物面前,如果不能按照个人意志作出“自由选择”,这种人就等于丢掉了个性,失去“自我”,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存在主义作家反对按照人物类型和性格去描写人和人的命运。他们认为,人并无先天本质,只有生活在具体的环境中,依靠个人的行为来造就自我,演绎自己的本质。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新鲜多样的环境,让人物去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因此,人物的典型化被退居次要的地位。但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萨特宣称“他人是(我的个人自由的)地狱”.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核心,而且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各个流派的思想基础。 |
|
现代哲学之父
勒奈·笛卡尔
(法国 1596-1650 Rene Descartes) |
当然,存在主义作为一门哲学还有很深刻的内涵,而且它的派别,门类也十分繁杂,各有特色,以至于有人形容有一个存在主义者就有一种存在主义.好在我们大多数人不是哲学家,也不必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它,上面这些哲学语言对于刚刚接触它的普通人来讲还是有点深奥绕口.如果要再简化一点,按照我的理解,可以翻译为以下的语言:存在主义认为作为一个人,不同于动物的是他应该有独立的思想,这样他才有别于动物(动物只是"有"而不是"存在"),才是一个真正"存在"的人.(“存在先于本质”,"我思故我在")存在主义提倡个人的个性和绝对自由,个人的行为不必顾及各种历史的,宗教的,信仰的,社会的束缚而应该自由发展,只要你不惹翻了别人就行("他人是地狱".惹翻了别人弄不好会使自己下地狱.看来既使是提倡个人一切自由的人,也知道这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自由).由于大家都要自由,所以就会互相矛盾,不断地冲突,因而人生下来注定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然而,正是由于这些痛苦,才促使人们去思考,去"存在",才有光明和快乐. |
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存在主义文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主要表现在战后的法国文学中,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派文学中声势最大、风靡全球的一种文学潮流。六十年代后,存在主义文学渐渐演变为"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等等形式。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个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个人与社会是永远分离对立的,它把恐惧、孤独、失望、厌恶、被遗弃感等等,看成是人在世界上的基本感受。在他们看来,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不知道自己死亡的来临,无所谓对死亡的恐惧;而人能知道自己终究不免一死。因此,他们认为,存在的过程,就是死亡的过程,从而得出了“存在”就等于“不存在”的悲观主义的结论。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内容往往是描写荒谬世界中个人的孤独、失望以及无限恐惧的阴暗心理。存在主义文学提出了不少发人深思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处世态度往往是是消极的.改革开放以来,存在主义文学作品大量流入中国,形成了一股萨特热,这些文学理念,为中国新时期文艺提供了理论资源,丰富了人们对文学观念的理解和探索;但在不少年轻人中间受其影响,对传统价值和信仰产生动摇、迷茫,以致出现精神空虚。“存在就是合理的”,“理想太空虚,存在才可靠”等思想,也产生了相当大的消极作用.
存在主义文学的一个共同特色就是文学近似哲学。过去的小说,大都会很清楚地陈述故事与情节。但存在文学小说故事性却不强,或者是故事可以陈述,却不容易马上掌握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连,需要一种哲学性的解读作辅助。存在主义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认为作家不能撇开读者来写小说,作者的观点不应该是先验的,还必须通过读者去检验;只有当小说展现在读者面前时,在小说人物的活动过程中,作者和读者才共同发现人物的真面貌。这种三位一体的观点,对欧美青年一代作家影响很大,后来,也为其他文艺思潮流派所运用.而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的荒诞派戏剧则接受了存在主义文学思想的总体内容,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认为人与人根本无法沟通,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不可理解的。他们对人类社会失去了信心,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意识形态.它和存在主义文学剧本的区别在于,它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表现手法加以融会,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荒诞的形式来表现荒诞的内容,如怪诞、模糊、病态、丑陋的的人物,若有若无的剧情,背离常理的舞台设置,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这种怪诞的手法贴切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也使这个流派以其“反戏剧”、“反文学”、“先锋派”的面貌出现在世界文学之林,成为了一个风格独异,影响巨大的戏剧流派
|
|
好,我们暂且就读这些吧.对于我们研读这部影片来说,这些理论也够了.从上面这些论述中,已不难看出存在主义文学和荒诞派戏剧的表现形式对这部电影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 |
1.
人物的特点不必典型化,逻辑化.存在主义思维是造成人生悲剧的根源.存在主义强调一切以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可以而且应该超越自己生存的环境,自由地按照其个性选泽自己的行为.奥诺夫虽然身为著名的作家,但影片在他断断续续的回忆和对话中,也早已描述了他的"存在"特色:
从幼年孤儿院到中年与世隔绝生活的孤独,虽然经历过人生的拼博和辉煌,但在进入文思干涸期以后,对创作生活产生的恐惧,对个人灵魂的自我鄙视等等悲观阴暗情绪,也早已为他个人行的演绎作了铺垫.存在主义者的一大特点,就是认为:"人与人之间必然是冲突、抗争与残酷,充满了丑恶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谬的。而人只是这个荒谬、冷酷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人,世界给人的只能是无尽的苦闷、失望、悲观消极,人生是痛苦的。穷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见前面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也许奥诺夫早就明白了那句存在主义名言:“存在”就等于“不存在”.个人的才智,生活的富有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幸福,而以个人的非理性意识为中心的人生观所造成的极度精神苦闷则成了他挥之不去的梦魇.所以,托纳托雷在剧本中最后设定他自杀的结局,这也许是为了充分体现存在主义哲学造就出人生悲剧的现实之举.如果笔者能够有幸言中这位大导演的所思所想,那么这部影片应该说还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再说,这种个别事件在大千世界中也许真有其人,观众不应苛求.而应该通过这些极具个性的特别事件去探讨其真正的深刻的社会原因.这也许这是这位大导演要说的话吧. |
2. 怪诞、模糊、病态的人物,若有若无,背离常理的剧情,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式的戏剧对白等等。这种荒诞派戏剧的常用手法在电影中时有显现,因此,中国观众对此也不必大惊小怪.应该懂得,在当今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一个流派,而且它的影响还不小.作为当代意大利电影的名导采用这种艺术形式也是不足为奇的
3. 这部电影也体现了存在主义文学作家提倡作者、人物和读者的三位一体观。在电影中,对于奥诺夫这个人物,托纳托雷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褒贬倾向,而是通过电影中的各种情节,留给观众自己去思考.这对于多年来已经习惯于弄清电影人物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中国观众而言,也是一种新的体验.在仔细地观察电影的情节之后,有几处内容是值得注意的:
3-1 电影中几次谈及奥诺夫的原名是布莱斯
菲伯路里(Blaise February),而且说明了其中的布莱斯是因为他的生日和那位著名的天主教传说中的喉疾和家畜救使布莱斯的生日是同一天2月3日,菲伯路里则是指二月February.无独有偶,笔者在查阅存在主义的先驱,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资料时,却也发现了同样的现实情节.据这里的一段资料介绍说,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他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的信任,于是他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尼采回忆说:“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托纳托雷在这部电影中为其主人公也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恐怕对于熟悉尼采的西方观众而言,不能不说是导演给观众的一个明确暗示,此电影以及它的主人公是和存在主义的鼻祖有某种关联的
|
|
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
尼采(德国
1844-1900)
|
3-2
奥诺夫在警局的整个审讯过程在电影中被分成四段: 第一段从他在雨夜中被带回警局后不久他被确认了著名作家奥诺夫的身份,这一段(0-26')总的来说他受到的是礼遇,奥诺夫的态度是桀骜不训的;第二段(26'-44')是从他在浴室发现衬衣上的血迹并企图掩盖以后,他受到警员和警长的怀疑并不得不开始接受讯问;第三段(44'-63')是奥诺夫借停电和大雨之机打倒了警员并越窗逃跑被抓回重新开始审讯,这时他和警长之间已经出现了敌对气氛,奥诺夫甚至用沉默的方式来戏弄警长.最后一段(63'-终了)则是奥诺夫的顽抗态度气恼了警长,因而吃到了苦头也开始清醒,他自已问自己:“杀了人而且不记得,这是合理的吗?”并且唱起了那首著名的主题曲:“Remember,
to remember...”此后他开始配合警长,逐步回忆出他的真实的一生,直到警长拿出他自己写的遗书确认了自杀情节并获得向幽国继续前行的自由。在这整个情节中有几段对话是值得注意的,在对话中警长多次提醒奥诺夫,现实不同于作家的虚构,必须尊重现实,服从现实,否则就要碰得头破血流。(奥诺夫最后吃的苦头还真不轻,几名老警察对他施加的暴力连那位年轻的书记员也看不下去了)警长是这样说的(00:39):“听我说,奥诺夫先生,如果你在你的小说或者诗歌中自相矛盾那没事。但是如果你在一间谋杀案中自相矛盾,那就有点...”“我们改变了态度,奥诺夫,没有人能戏弄我!”这些对话明示了存在主义者的个人自由是有限度的,这也验证了存在主义者自己宣示和承认的那句名言:“他人是地狱”。在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又和荒诞派戏剧有明显的区别 |
3-3
在影片最后当作家被允许给他的女友保拉打电话时(01:37:25),当奥诺夫对保拉说:“对不起,我做了些事情...做了些可怕的事情。你为什么听不见我说什么!”之后,由奥诺夫咀里所复述的保拉甩出的一句话"愚蠢的玩笑!(A
stupid joke)",此话虽然不轻不重,但至少已能表明导演早已经预料到对于奥诺夫不尽情理的所作所为,正常的观众们此时的所思所想和应有的反应了. |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已可以再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看待这部影片了.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如果我们把过去所熟悉的托纳托雷作品比作"下里巴人"的话,那不妨称其这部作品为"阳春白雪".托纳托雷花了那么大的精力来拍这样一部富含哲理和艺术价值的新作,又请来了德帕迪约,波兰斯基,莫里康内这样的大名人来助阵,恐怕还是有其特殊用意的.如果笔者的拙见多少能猜出托纳托雷这位名导的一些匠心,那么这部影片仍然还是有它积极的社会意义的.尽管在目前普通大众看了会有些非议,但它至少会引起影评家,艺术家,哲学家,理论家...等等一类"大家"的兴趣,既使不能普渡众生,但它至少能展示出导演的不凡身手,并会在世界百年电影艺术大雅之堂的争奇斗艳里留下其令人难忘的一笔.也许在若干年以后,当观众欣赏水平有了普遍提高,需要有更高水平的影片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时,将会有更多的观众喜爱上这部电影,历史也将对其会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
|
4.关于电影译名:
这部意法合拍的电影原名"pura
formalita (意文),法文是"Une pure formalité",两者的原意都是"纯属形式(程序)",因此有的中文译为"例行公事",略带了一些艺术品味.其它国家如如美,德,西,葡,俄,希腊,瑞典,巴西等大都也按此字面翻译.只有芬兰改成了"Keskiyon
totuus" (午夜的真相).不过在中国最流行的还是译为"幽国车站".笔者一时还搞不清它源自哪里,根据过去的经验多是来自港台."幽国"二字,古文中所用不多,仅在《礼记·礼运》中有:“祝嘏辞説,藏於宗祝巫史,非礼也。是谓幽国。”一段可考的文字.根据唐代学者孔颖达的解释,这段话是讲:“国之君臣,秖闻今日祝嘏之辞,不知古礼旧説,当是君臣俱闇。故云是谓幽国。”(这里).在这里,幽国是指国家没有明君良臣,不懂历史,政治昏暗的意思,并非指某国某地.在中国历史中也很难找到具体的"幽国",只有汉唐时期的"幽州",在今河北蓟县一带.在某些文学著作中有时可见"幽国"之说,多指边塞一些不知名的小国,不成广泛的流传.因此,我们还是从其字义和电影自身去寻找合理的解释."幽"者,辞典释意之一为指"阴间",如"幽灵","幽冥"等.而在电影中有两段场景是与这个题目有关的:一是在第三段审讯中(00:50),警长对奥诺夫说:"...只能说你说了一大堆废话!开始你说你一个人来这的,你的经纪人过来看你,然后你把她送到了车站.大概在五点到五点半.然后你想了一下,说你和你妻子一起来的,你前妻,最后说你前妻就是你经纪人,只是你没有去车站接她,他自己过来的,从车站过来的.奥诺夫先生,在那个车站...在那个车站,根本没有一辆该死的火车,在这停靠过该死的一分钟,自从你来到你的农场后.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一个火车站!根本没有!";另一段是在第四段审讯的间歇中(01:07),奥诺夫在睡梦中说了一段梦话:"保拉,给我一杯咖啡可以吗?我做了个噩梦,一个十分可怕的噩梦,我梦见我杀了我的编辑,拿回我的手稿,我一直跑一直跑就跑到你这里了.但是你的房子变成了警察局.里面有个奇怪的警长,他记住了我所有的书并且能背诵出来...."这两段场景,似乎都可以演绎出"幽国车站"这个名字:其一是奥诺夫编造了一个不存在的车站;其二是警察局就是他奔向幽国途中必经的一个车站.这第二点,倒是和影片的原名"纯属形式/例行公事"更相吻合.那就是说,以达芬奇自称的那位警长为首的这个警局,是所有奔向幽国的人所必经的"车站",而且每个人到来之后都会先享受到老园丁送上的一杯热牛奶,然后再继续进行那里的"例行公事"-对亡灵的审问和他的人生回顾.不论怎样说,这个名字还是一个不错的想法,没有对此片的深刻理解,恐怕是起不出这样一个好名字的 |
|
孔颖达(574-648)——盛世鸿儒
|
|
5.
关于主题音乐 由埃尼奥 莫里康内和他的儿子安德列
莫里康内共同谱曲的这段音乐,是一段很优美儒雅的音乐,听了之后就很难忘记.我大概在七八年以前就听过它的旋律了,留下了一个印象,但还不知道它是那部电影的音乐.一直到2005年,在一次编辑CCTV"艺术人生"的成龙的节目中间,又在CCTV的录像中听到了这段音乐.怀着解疑的心理,我花了不少时间去查找,试听,最后终于发现了它原来是这部"幽国车站"电影的主题曲(见此页和下面的一段视频).只是那时还没看过这部电影,只能从网上的简单介绍中略知一二.不过从那以后,对这首音乐益发喜爱,我把它放在我的随身听中,早晨锻炼之后常常坐在玄武湖的长倚上闭目聆听,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是一种音乐疗法,也可谓是人生暮年的攸哉攸哉了.之后我在制作"莫里康内著名音乐入门100首"时,也把它介绍了给大家(见这里的第84首) |
CCTV-3
"艺术人生"栏目-"成龙传奇"片断
28"
|
|
|
这首歌的歌词非常难找,只是在一家网站找到了一份英文歌词,已提供在前面并作了翻译.但从译文来看,虽然和电影的情节吻合但并非是电影中所演唱的歌曲.因此在前面将字幕中显示的歌词列出以供大家参考.这段音乐(见上面原声音乐表的002和021)长4分钟,呈现为一个A-B型的两段式结构.开头70秒的引子用提琴奏出了缓慢攸长,略带伤感的旋律,以后又加入黑管音色,渐渐把人们带入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不由自主地诱发了人们回忆往昔的心理动因.在A-B衔接的部位,由弹拨音奏出了i-6,6-i(斗-拉,拉-斗)两个简单的音符.这两个音符在这部电影前面的很多乐曲中都反复出现过,在这里它又贯穿了全部的故事情节,似在轻轻地拨动着人们的心弦,由影片主角德帕迪约亲自低音演唱的歌词应声而出,"Ricordare,ricordare...."("记住,记住..."意大利语,注意最后一个E字仍要发音),把人们带进了回想无尽往事的遥遥时空.中间弹拨音仍然不断出现,就像一页一页翻过的个人往事,令人心动.这首歌的旋律在电影开始不久(00:05:40)即以口哨声首先出现.在剧中也多次使用.真正的演唱共两次.第一次是在第四段审讯中奥诺夫开始认真地回忆当晚发生的事情时出现的(01:11:21);第二次则已是片尾(01:43:05),在奥诺夫被释放后登车并继续他的幽国之旅时出现的.奥诺夫坐在车上看着渐渐远离的警长,警局,还有那个隔着玻璃向他挥手致意的年轻书记员,脸上流露出一种往事不堪回首,时光无以倒流的复杂难言表情.随着晨曦载曜,车子沿着半阴半阳的山脉向着宁静的山峦深处驶去.人间新的一天周而复始,而已经经凝固了的往事不论是记住还是忘记,都已成为了不可改变的事实."所有的事情存在琥珀里,我们必须学会怎么去忘记,去作一件更难的事.我们必须无悔的活下去.擦除旧事,然后重新开始.擦除往事向前看...".也许这就是托纳托雷想用此片告诉人们的箴言吧! |
|
|
|
|
|
|